一支由138名普通市民组成的饮用水源义务巡查队伍正在广东省深圳市各水源保护区进行巡查,他们仔细检查水源地周边情况,寻找可能导致水源地污染的蛛丝马迹。
据悉,这支饮用水源义务巡查队伍由深圳市饮用水源保护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水源办”)发起、组织,138名成员来自全市各区,年龄跨度大、职业覆盖面广,水源保护热情高。这也是水源办为推进环境治理制度现代化建设,以“巡”探路,以“水”破题的饮用水源保护管理新模式。
队伍壮大,巡查有力量
记者了解到,饮用水源义务巡查队伍于2019年8月组建,是水源办探索实施义务巡查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模式的主力军。
“从一开始的10名到现在人数已经破百名,我的内心十分激动,这证明了饮用水源保护管理新模式的有效性。”水源办相关负责人说。
一开始,该模式只在深圳西部5个水源地进行试点,如今扩大到全市38个水源地,义务巡查队伍也逐渐壮大。仅2021年,就有107人参与了巡查,其中巡查次数达10次以上的有43人。
与此同时,水源办勇于突破、敢于创新,2021年初联合深圳义工联,招募50名义工参与巡查工作,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谈及义务巡查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模式的意义,上述负责人表示,这一模式有利于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新格局。
培训考核,巡查有技术
“我是2021年6月加入饮用水源义务巡查队伍的,从视频专项培训、做题考试到实际巡查,我逐渐学习了水源保护的相关知识,体会到保护水源的责任重大。”在年终总结大会上,义务巡查员王锦群发表了感言。
尽管这支义务巡查队伍是从社会招募组建而成,但“门槛”也不低。要想真正到实地巡查,需要通过3个关卡。
首先,报名成功后要通过视频进行专项培训,学习巡查的技术;其次,需要通过做题考核,分数达到70分可拥有巡查资格;最后,需要领取巡查员证件后,才能持证进入二级水源保护区进行巡查。
为不断加深义务巡查员对巡查流程、内容的熟悉和理解,协助分析解决巡查活动中发现的典型问题,水源办还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确保义务巡查“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有的放矢,有迹可查”。
此外,以实地巡查的方式,由专业巡查人员手把手向义务巡查员传授相关技能。
科技赋能,巡查有智慧
科技让义务巡查按下了“快进键”。
2021年,“我在水源区”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为水源地精细化巡查提供技术支撑。
记者打开小程序看到,小程序设有“义务巡查”专区,义务巡查员可直接在小程序上阅读巡查指南、了解巡查动态、完成巡查报名和培训考核等流程。
值得一提的是,水源地巡查App将为义务巡查员开设专用账号,实现和专业巡查同“智能”、同专业、同高效。义务巡查员可通过使用App在巡查现场迅速上报问题,大大缩短义务巡查员填写提交巡查表的流程,为义务巡查工作提供便利。
为保证巡查工作开展有实效,水源办还借鉴了专业巡查构建的“发现问题—反馈问题—交办问题—交办情况反馈—问题复核”的流程机制,并就每月巡查情况编制义务巡查工作月报,形成工作闭环。
2021年,全年累计巡查1152人次,累计里程14048.997公里,累计用时2111.916小时。(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