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铜钵河一景。 向成国摄
川渝两地,一衣带水,血脉相连。这种亲近,不仅因为两地毗邻,更是因为两地同处长江上游,肩负着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使命。
2021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优,74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8.6%,9个渝入川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6天。四川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6.1%,16个川入渝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9.5%。
近日,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两地携手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了遵循和指南。
依托国家战略,川渝两地勇担“上游责任”,携手协同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擦亮生态“底色”。如今,两地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大格局基本形成,巴山蜀水美丽画卷正在川渝大地徐徐展开。
碧水清波 共写“水文章”
铜钵河是流经重庆市梁平区和四川省大竹县、达川区的嘉陵江支流,由于流经川渝两地,管理存在困难,污染持续严重。
“2017年,铜钵河流域上河坝断面水质为Ⅳ类,部分月份水质甚至出现了Ⅴ类或劣Ⅴ类的问题。”梁平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了给铜钵河“刮骨疗伤”,川渝两地共同印发《铜钵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川渝联防联治方案》,签署《达州—梁平铜钵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协议》,建立联席会商、联防共治、信息共享、流域生态补偿、联合执法等机制,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实现常态化的联防联控、共建共保。
累计投入6.89亿元,实施57个治理项目,川渝两地协同治理,解决了铜钵河流域一批水环境突出问题,完善了一批环境基础设施。截至目前,铜钵河上河坝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个别月份水质达到Ⅱ类。
铜钵河的美丽蝶变只是川渝两地携手共护碧水的一个缩影。为了推进跨界水污染治理,川渝两地联合印发《琼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川渝联防联治三年行动计划》,以整治跨界小流域为重点,共同推进琼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环境修复,合力打造示范河流。实施跨省市排查暗访,建立全国首个跨省市联合河长办,发表《川渝跨界河流管理保护联合宣言》,联合开展巡河,排查整改污水“三排”问题182个、河道“四乱”问题315个,组成7支暗访组对长江、嘉陵江、岷江、涪江、渠江等22条跨界河流及重要支流开展联合暗访,复核整改问题144个。
此外,积极推动上下游数据共享,在跨界河流修建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监测跨界河流水质,依托国家水质自动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川渝25个交界断面水质监测数据共享,强化上下游水质监测预警,开展异常数据协同响应、处置等。
蓝天白云 同保“好气质”
每到秋收时,田间地头热火朝天,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但如何处理秸秆却让农民犯了难:直接丢弃在田地里,没有经过粉碎、深埋处理的秸秆,会影响下一季作物种植。就地焚烧,一度成为农民处理秸秆的首选方式。
事实上,秸秆露天焚烧产生的浓烟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不仅污染空气,还可能引发火灾。
那应该如何处理秸秆?2020年7月,重庆市荣昌区向四川省内江市取到了“真经”——“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焚烧管控”。
如今,荣昌区各镇街积极开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宣传工作,设立秸秆、杂草收运点,并由3家秸秆综合利用公司收运秸秆,将其制造成青贮饲料、有机肥料,使秸秆变废为宝,减轻了秸秆焚烧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实现了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方面,川渝两地类似的互学互鉴、互防互治的例子还有很多。
目前,两地已建立大气污染联防机制,签订深化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协议,在全国建立首个跨区域跨部门联动的推动“两高”水泥行业常态化错峰生产制度,推动两地120家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开展协同精准错峰生产。同时,建立空气质量会商机制,共享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此外,分年度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联动工作方案,聚焦工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等5个方面,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蓝天保卫战联动帮扶,协同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应对连片污染。
搭建桥梁 畅通“无废路”
重庆德能再生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是川渝地区第一家专门回收利用废铅蓄电池的企业。公司曾面临一个尴尬的难题:铅蓄电池在重庆产量较小,他们经常“无废可用”,而相邻的四川,这种电池的产量较大,往往需要排队等候处置。董事长伍中刚设想,把四川的废铅蓄电池运到重庆来处理,可废铅蓄电池属于危险品,处置程序复杂,需要层层审批。“不管是100公斤还是300公斤,都要审批,每年要办上百张审批单,我们只能安排专人来跑手续。”伍中刚说。
转机出现在川渝实施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制度之后。
2020年4月,川渝在全国率先建立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制度。制度明确,根据各自的废铅蓄电池、废线路板等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每年确立经营单位以及可接收的类别和数量,在“白名单”范围内的可以直接审批。“白名单”制度简化了审批程序,不需要再经过双方函来函往的函商程序,企业在5个工作日内就可以得到审批结果。
“‘白名单’制度实施后,我们的原材料数量大幅增加,2020年以来,从四川转移的废电池达20801.15吨,占公司采购总量的57.69%左右。”伍中钢说。
目前,“白名单”制度已延伸到贵州、云南,纳入“白名单”的危险废物达到8类,涉及51家企业,许可审批量达79.31万吨/年。
除了“白名单”制度,两地还实施“无废城市”共建,签订“无废城市”共建合作协议,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指导意见;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高质量完成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向全国推广危险废物精细化管理、“五个结合”构建全民行动体系等5项经验。
此外,提升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加快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建设,两地地市级及以上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全覆盖;推动垃圾焚烧发电厂、危险废物焚烧设施设置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投料设备,构建“平战结合”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体系。(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余常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