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丨重庆“双总河长制”见成效

2018-12-12 17:19:27  来源:中国网  责编:陈晨

  中国网讯:12月11日,奉节县鹤峰乡乡级总河长陈洪林和往常一样,来到横贯鹤峰乡场镇的墨溪河巡河。

  就在去年初,鹤峰乡境内3公里墨溪河河道上还密密麻麻地排列着8家非法采砂场,不但破坏了河道、污染了河水,而且常年采砂、运砂带来的粉尘也让周边居民叫苦不迭。

  重庆全面推行河长制后,奉节县重拳打击非法采砂违法行为,陈洪林也以鹤峰乡乡级河长的身份,带着同事们取缔了辖区8家非法采砂场。如今,清澈的墨溪河水顺着河道缓缓流淌,原本美丽的墨溪河正在恢复水清河畅岸绿的原貌。

  墨溪河的变化,只是重庆全面推行河长制的一个缩影。2018年,重庆针对“水脏”“水浑”等水环境问题,将河长制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考虑,与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乡村振兴战略和长江经济带保护发展等深入融合推进。截至目前,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长江支流水质总体优良,长江流域重庆段未发生重特大污染事件,实现了“一江清水向东流”。

  全面推行河长制 已成重庆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

  深冬时节,行走在永川区临江河边,河水清澈、两岸绿树成荫。

  临江河是长江上游一级支流,也是永川的“母亲河”。临江河全长100.18公里,永川段占86.18公里,曾承载了永川三分之二人口的生活用水和2.5万公顷土地的农用水功能。然而,就在一年多前,临江河永川段因污染加剧成为沿河居民避之不及的臭水沟,并因城区内的黑臭水体被挂牌整治。随着河长制在重庆市全面推行,永川区把治理临江河流域工程作为全区最大的“一号民生工程”来抓,通过河外截污、河内清淤、清水补给、生态修复等措施,使临江河正在恢复水清岸绿的原貌。今年,临江河中山路段还入围到重庆市河长办主办的“重庆最美河流”评选中。

  临江河的转变,得益于重庆市全面落实河长制。如今,重庆各级党政部门已将保护长江母亲河和三峡库区水生态安全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心工作。

  市河长办主任吴盛海介绍,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国家重要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承担着保护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的重大职责,在长江流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肩负重大使命。2018年,重庆在河库保护中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局,不断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体现“上游水平”。同时,将河长制工作纳入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和市级机关党政目标绩效考核,对区县总河长履职不到位情况实行倒扣分。

  重庆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河长制工作,创新实施了“双总河长制”,即由市、区县、街镇三级党政“一把手”同时担任“双总河长”,齐抓共管河长制工作。同时,两次充实完善全市河长制组织体系,将市级河长由3名增至20名,市级河流由3条增至23条,市级责任单位由22个增至30个,建立了市、区县、街镇三级“双总河长”架构和市、区县、街镇、村社区四级河长体系。目前,全市分级分段设置河长共17551名,实现全市5300余条河流、3000余座水库“一河一长”全覆盖。重庆实行的“双总河长制”也获得了水利部、长江委肯定,并在全国进行推广。

  重庆水系发达、河流众多,要管好这些“毛细血管”,必须凝聚社会力量形成治水“合力”。吴盛海介绍,在市、区县、街镇、村社区四级河长体系以外,重庆市还活跃着一大批民间河长。江津区石蟆镇是长江入渝第一镇,当地成立了一支由镇、村两级河长及民间河长196人组成的护河队伍,共同守护长江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使得过去猖獗的非法采砂、电鱼等现象得以收敛。而在荣昌区安富街道斑竹村,当地种植大户宣善文为了种植出更高品质的蔬菜,自掏10万元治理该村九眼桥河,他也因此被聘任为荣昌区首名民间河长。

  聚焦“水里”抓改革 建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重庆市实行河长制的近期目标是治理“水脏”,也就是水环境污染问题。但河流有上下游,流动的河水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上游来水如果有污染,下游的水质自然好不了。

  为了保护水环境,重庆市聚焦“水里”抓改革,建立了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方案提出,以各流域区县间交界断面的水质为依据,达标并较上年度提升的,下游补偿上游,反之则上游补偿下游。另外,对上下游区县建立流域保护治理联席会议制度、联防共治的,给予一次性奖励200万元;对上下游区县有效协同治理、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进行市级转移支付倾斜。对补偿机制建立滞后的区县,将以考核基金的形式加以调控,水质超标者,相应扣减考核基金。通过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守住水环境“只能变好、不能变坏”底线,搭建上下游联动、合作共治的政策平台。

  今年2月份,永川、璧山、江津3区签署协议,率先在璧南河建立流域横向补偿机制。机制建立后,引导和带动作用凸显,目前璧山区正采取组合措施提升境内流域水环境,两年内将整治工业污染源1600多家,同时升级改造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以确保出水稳定达标排放。按照计划,2020年前,重庆全市19条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且跨两个或多个区县的次级河流将全部建成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同时,重庆市与四川、湖北等相邻省市打破区域界限,上下游区县、市州通过跨界联动、共治共管,共同保护河流水环境。今年6月,四川、重庆签订《重庆市河长办公室、四川省河长制办公室跨省界河流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建立联络员制度、信息共享制度等7个方面机制,打破管理现状困境,共抓跨省界河流联防联控工作;今年9月底,重庆市黔江区与湖北省利川市签订郁江联防联控框架协议,实现郁江流域携手共治;今年11月19日,重庆市铜梁区、潼南区与四川省遂宁市、资阳市四地的河长办共同签署了《河长制领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约定通过合作力争在2020年底前实现琼江水质总体上保持在III类。

  重庆市各流域上下游区县也加强协作,实现跨界联动治理。

  龙溪河为长江左岸一级支流,流经梁平、垫江、长寿三个区县,河长221公里,流域面积3213平方公里,近年来污染严重,部分河段几乎成了“六彩河”。近年来,市级各部门协同推进龙溪河流域污染治理,对龙溪河流域生态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布局、生态修复治理及防洪工程项目进行统筹谋划,印发《重庆市龙溪河流域水体达标方案(2015—2017年)》,划定了龙溪河流域水功能区,明确了各个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并确定了水域纳污能力及限排总量,编制了《龙溪河流域生态修复与治理(试点)实施方案(2017—2025年)》,并成功争取将龙溪河流域纳入国家首批16个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梁平、垫江、长寿三个区县也建立跨境联动机制,全面开展联合执法、风险排查、应急处置,使龙溪河水质持续改善。重庆统筹规划、精准治理龙溪河的经验做法,日前也被纳入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全国通报表扬。

  调“远水”解“近渴” 兴建水利工程实现生态补水

  在山高坡陡的重庆,工程性缺水一直是重庆市水利工程最大的“短板”,已成为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在重庆市,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渝西地区水资源短缺,渝东南、渝东北由于大江大河过境,水资源则相对丰富。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2018年,重庆实施了全市水源工程建设三年行动,通过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发挥工程性措施对修复河库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这一系列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通过工程调蓄,让水多起来。”吴盛海介绍,未来3年,重庆市将计划启动建设124座水库,其中包括7座大型水库、67座中型水库以及50座小型水库,建成后将新增供水能力20亿立方米,不但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源保障,同时也能减少流入长江干流泥沙总量,使当地的水生态环境得以明显改善。

  如何解决渝西因水资源短缺而导致的河流生态需水量不足,从而使当地的水生态环境得以根本性改善?今年11月底,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试验段)在江津区油溪镇华龙村正式开工。该工程由水源泵站、调蓄水库和445公里长的输水管线组成,估算总投资约为160亿元,施工总工期为54个月,建成后,将实现从长江、嘉陵江提水输送至渝西地区。届时,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年供水量可达11.35亿立方米,可解决渝西1354万居民生活用水,支撑地区生产总值17950亿元,新增保灌面积42.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8.4万亩。同时,还可退还渝西地区因生产生活挤占的生态和农业用水5.76亿立方米,保障河流生态环境用水。

  紧邻重庆主城西郊的璧山区属于典型的低山丘陵缺水地区,但在日前却通过了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其经验之一,就是通过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加强对水的调控,将境内“一河六湖十八湿地”连通,在丰水期对富余水进行有效拦蓄,从而改变璧山工程性缺水的状况,恢复河库生态环境。巴南区也启动了“四水联通”、北水南调工程,从五步河、一品河跨流域向南彭水库、花溪河调水,在满足下游场镇生产生活用水的同时,也提高了花溪河生态流量和纳污能力,改善了流域生态环境。(作者 吴一凡)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