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讯:一边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都市,一边是绿荫环绕、百鸟翔集的湿地。寸土寸金的深圳,用绣花功夫为越冬候鸟提供了一片栖息的“安乐窝”。
深圳是候鸟从西伯利亚迁徙至澳大利亚这条线路的重要“中转站”和“加油站”,每年冬季都能吸引近200种、10万多只的鹭、鸥、雁、鸭等聚集歇脚。
500米长的小沙河出海口段污水截排、1.45公里的生态围堰修建、20.6万平方米的清淤还湖、近4万平方米的红树林补植……地处深圳市中心的华侨城湿地,曾经一度因缺乏管理而水面暗淡、杂草丛生。长达5年的生态修复,让当地成功再现了湿地的生机与活力。如今,在这片仅68.5万平方米的湿地上,宽阔的水面、茂盛的芦苇、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吸引了数千只鸟类在此栖息。
当年由深圳市政府回购的4口旧鱼塘构成了这个多层次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湿地栖息的候鸟种类繁多,浮在水面的游禽、站立水中觅食的涉禽对水位的要求都不一样。记者注意到,鱼塘底下由暗沟直接连通海湾,通过潮涨潮落自动调节鱼塘水位和塘中小岛的面积,让鸟儿各得其所。
此外,深圳建设的第一条道路隔音墙,连同岸上的海滨生态公园,在深圳湾与城市之间为深圳湾的候鸟提供了一个缓冲区域,使其免受滨海大道上来往车流和噪音的惊扰。
“我们去年在红树林滨海修复项目上投入的资金是5200万元。但别以为红树林是种得越多越好,红树林、滩涂以及岸上的水塘、岸边林等要素需要形成一个互相协调契合的稳定结构。”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摸索,当地在红树林生态修复上形成了海域—滩涂—无瓣海桑—红树—半红树陆生植物—陆地的多层次修复断面。
据了解,自2015年底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全市共改造提升了100余个各类公园,形成4.7万公顷各类湿地。到2020年底前,深圳要完成13个湿地公园的建设任务。(记者 贺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