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江大桥不设桥墩为哪般?

2022-02-23 17:52:10  来源:中国环境报  责编:郑思雯

  “邂逅”长江里的珍稀鱼类,对于西南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刘建虎来说,已是寻常。今年春节,历时5年,江津白沙长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刘建虎来到这座与他“结缘”的大桥上远眺,目光所及之处更让他惊喜和感动,鸢飞鱼跃,生机盎然,不少市民在散步,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

  刘建虎介绍,这座大桥原本设计有两个在长江里的桥墩,但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生存环境,最终被去掉。

  被去掉的桥墩,看上去像是艺术创作中的“留白”。但在刘建虎看来,这更是生态的“留白”,只有留白才能给发展和保护留下更多余地。

  “这里生活着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生态保护意义重大”

  江津津西、津北,商贾云集,被长江所隔,各自繁华。

  修建一座跨江大桥让两地互联互通,成为人民的企盼和社会的需求。2016年,江津白沙大桥通过批复,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林同棪公司)正式成为桥梁设计单位。

  设计一座桥对于这家知名桥梁设计公司而言,并非难事。大桥设计负责人、林同棪公司桥梁事业部市政桥梁经理吴后伟告诉记者,他们很快就确定了大桥的初步设计方案——跨径590米的悬索桥,整体设计造型采用新中式风格,与白沙古镇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共计16个桥墩,其中东岸引桥有两个桥墩位于长江中。

  然而设计完成后,项目的进展却并不顺利,问题就出在了这两个桥墩上。原来,这座大桥位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这里生活着白鲟、长江鲟、胭脂鱼、鲈鲤、岩原鲤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和长江上游特有鱼类。

  在林同棪公司委托刘建虎团队所编制的《江津区白沙长江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响专题评价报告》中,还专门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估。

  “保护区重点保护物种有68种,这里是珍稀、特有鱼类大鲵、水獭及其生存的重要环境和洄游通道,也是三峡库区主要鱼类的资源补充通道。另外,桥位附近还分布有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等,生态保护意义重大。”刘建虎告诉记者,根据调查以及相关记载,该区域内就曾误捕过达氏鲟、胭脂鱼等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胭脂鱼被误捕的频次较多。

  为了方便百姓生活,跨江大桥的建设势在必行。但位于长江中的桥墩又会给生活在长江里的野生动物带来影响,问题该如何解决?

  几度易稿,最终跨江大桥不设江中墩

  “胭脂鱼在幼鱼阶段,身体呈褐色,体侧有3条褐黑色的横向条纹,如果用4个字来形容它们,那就是‘黑不溜秋’。”刘建虎说,成年后,幼鱼的3条黑色纵向条纹会逐渐消失,被一条横贯全身的黑色条纹所取代,而且,它们的体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因其全身变得赤红,尤其是两腮粉红,宛如少女涂抹在两颊的胭脂,因此得名胭脂鱼。

  一直以来,长江里生活着各式各样的野生动物,长江不仅是两岸人民的母亲河,更是像胭脂鱼这样的野生动物们的家园。

  为此,刘建虎团队在评价报告中提出对原设计在江中的两个引桥桥墩的修改建议:两个引桥桥墩都位于保护区岸线以内,且其中一个桥墩位于较低的河床,涉水时间相对较长,桥墩所在的河滩植被丰富,在汛期是鱼类的索饵场,可适当增加引桥跨度、减少桥墩数量,减轻对保护区河床形态及水生生态的影响。

  刘建虎团队的建议得到了包括江津区政府在内的多个相关单位的认可,在经过多次论证后,设计方案几度易稿,最终决定生态“留白”——撤销了原有东岸两个引桥桥墩设计方案,跨度由60米调整为180米,仅保留了位于鱼缝坝整体岩石上的主桥塔。

  “涉水墩柱从2到0,并不是简单的加或减,整个设计方案也要相应调整,设计、施工难度均增大了,工程造价也更高。”吴后伟说,合理利用,控制成本,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同时,无论前期专项编制还是后期设计文件,均明确要求施工过程中要对江中鱼进行重点保护,要进行鱼类增殖放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滩湿地修复和人工鱼巢投放。

  生态“留白”,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环境,不止体现在呵护保护区内珍稀特有鱼类的生存环境,也融入大桥建设的各个环节。

  大桥的根基是建锚碇。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江津白沙长江大桥项目总工李阳介绍,“东岸采用的是重力式锚碇,有平地有斜坡,岩层最深的地方要挖23米。”

  由于开挖体量大,最理想的作业方式是爆破,既节约时间成本也较优,但由于锚碇临近长江,一旦爆破,会产生强烈震动,惊扰保护区内的鱼类。

  施工团队最终选择相对减震降噪的静态液压劈裂开挖以及多种机械组合开挖法相结合。相比爆破施工,时间上虽增加了3个月,人工成本也增加不少,但对鱼类生存的环境影响是最小的。

  西岸主塔桩基础施工距离长江主航道仅有15米,为防止冲击钻成孔产生的泥浆流入长江,施工团队租用车驳船,采用混凝土罐车装运泥浆,渡江运输至业主指定渣场,避免航道污染。

  今年春节前,重庆江津白沙大桥顺利通过各项验收,对生态环境尤其是保护区鱼类的影响也降到了最低。这座全长3160米,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为60公里的大桥,也将给人们带来更多便利。

  吴后伟在大桥完工后再次来江边,面对眼前的大桥,他有了更深的感慨:我们不可能完全预见未来,所以规划必须以变应变,给后代留有生态余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片土地上长久生存。(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余常海)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