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标志着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
为什么要建设国家植物园?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植物园选址在北京,有怎样的考量?未来将如何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记者采访了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和相关专家。
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所有的衣食住行,都与植物息息相关。尤其是野生植物,不仅守护着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也守护着宝贵的遗传多样性。也正因此,保护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
强化植物迁地保护,维护植物多样性
我国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6万余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加剧,生境破坏、过度开发、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自身繁殖受限等原因导致许多野生植物野外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甚至濒临灭绝。
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重要措施。“如果植物生境被破坏甚至不复存在、生存繁衍受到严重威胁,就需要迁出原地,移入植物园等地进行保护和管理。”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张志翔表示,就地保护是最为有效的一项措施,迁地保护则是拯救可能灭绝生物的最后机会。一般情况下,当物种种群数量极低,或物种原有生存环境被破坏甚至不复存在时,迁地保护就成为保护物种的重要手段。
植物园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场所。我国现有植物园(树木园)近200个,迁地保护植物2.3万余种,占本土植物种类的60%。长期以来,植物园在维护植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依托科研力量,统筹发挥多种功能
为何国家植物园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曾任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总工程师的龙春林认为,要实现对我国植物最高效的迁地保护,顶尖科研人才和高端科研平台是重要条件。
此次批复在北京设立的国家植物园,规划总面积近600公顷,分南、北两园,在现有北京植物园的基础上,通过扩容提升,统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家植物园。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依托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建设的南园以科研实验为主,侧重于植物基础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资源利用核心技术研发;依托北京市建设的北园以迁地收集、科普、展示为主,侧重植物应用研究、珍稀濒危植物保育、园艺植物收集展示、园林园艺技术研究及培训等。
这个国家植物园现有迁地保护植物1.5万种,是全国唯一拥有世界三大温室旗舰物种的植物园。同时,拥有全国最强植物科研团队,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和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1座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馆藏标本280多万份,是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植物科学研究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李俊清表示,国家植物园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科学研究和教育。研究物种进化、生命起源、物种种间关系,药材、粮食和水果品种的改良,园林花卉的开发等,都离不开有大量物种的植物园。比如一个类群或者一个复杂进化关系的物种,只有在比较大的植物园中,系统把这些植物保护下来,才能继续做深入研究。
北京的地理位置具备建立国家植物园的优势。李俊清表示,北京气候适宜,还有很多湿地,温带、亚热带甚至热带地区的植物,耐寒耐旱的植物、湿地植物等都可在此生长。从人文条件讲,中科院植物所有顶尖的国内植物研究科研力量,同时,南北植物园结合建立国家植物园,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展览展示的中心。
整合资源,将有效实现我国植物多样性保护全覆盖和可持续利用
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对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迈出重要步伐。而建立以国家植物园体系为引领的植物迁地保护网络,可与就地保护体系有机衔接、相互补充,将有效实现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全覆盖和可持续利用。
据悉,国家林草局已牵头启动国家植物园体系规划,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分区域稳步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将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植物园资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气候带与典型植被区划特点、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现有植物园综合实力等因素,科学合理规划国家植物园空间布局,采取整合与新建相结合的方式,稳步构建以代表典型气候带和典型植被特征区域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国家植物园体系,逐步实现我国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迁地保护的目标。
此外,专家建议,在建设好国家植物园的同时,还需要推进相关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科技支撑、健全管理体制等,加强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促进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的协同,使得更多的濒危物种摆脱灭绝危险,保障生态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进步。(综合人民日报记者寇江泽、新华社记者胡璐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