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惠水县五位一体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2021-11-26 19:09:39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责编:郑思雯

  国际在线生态中国频道消息:惠水,因县境受涟江水利之惠而得名,位于贵州省南部,是一座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全县总面积2470平方公里,辖8镇3街道217个村(社区),总人口47.7万人,境内河网水系发达,共有大小河流259条,河网总长度968km,属于珠江水系。作为贵州省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之一,惠水县始终以坚持水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全县水利改革发展,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构建“管水、护水、治水、用水、活水”的“五位一体”水生态文化治理模式,全面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初步呈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城靓、人乐”的水美乡村生态画卷。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111251857242

  多措并举“管”水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控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推行“河长”制,落实“一河一策”实施管理办法,分别由县级领导及部门负责同志挂任全县38条河流河长和24个水库库长;推进水质安全监测,探索对鱼梁水库、双庆地表泉水、龙塘河水等3个饮用水源地进行水质在线监测;组建饮水安全挂牌督战专班,强化监督检查。截止2020年底,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1.44亿立方米内,万元GDP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36%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32%以上,完成水管理体系指标建设。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111251857243

  地方立法“护”水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2019年12月1日颁布实施《黔南州涟江流域保护条例》,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能职责,为全面推进涟江流域水生态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对县域内河道采取界桩、界碑、界牌、交通警示牌、隔离网等岸线保护规划措施,并划定17个千人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涟江水体公园、米丹湿地公园、滨河生态廊道等项目建设,主要河湖生态护岸长度达37千米,新增生态湿地面积达8平方千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平方千米,水生态文明保护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11125185724

  彰显特色“治”水

  坚持以控源、截污、减排为手段,采取工程与管理措施相结合,制定《惠水县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建立完善县城、城北、龙泉、三都、好花红等污水处理厂建设,有效提升污水处理能力3.5万吨/天,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定超标防汛预案,完成28座水库水电站超标洪水预案编制,以及惠水县三岔河山洪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有效提升防洪减灾。组建惠水县污水处理督查专班,加强污染源全过程监管,常态化对重点化工企业、城市生活污水管理开展监督检查。实现惠水县涟江河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城镇污水处理集中处理率达90%,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率达53.07%。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11125185723

  城乡统筹“用”水

  坚持将“节水优先”融入到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每个环节,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及水价管理改革,逐步实现统一供水、统一排水,引导群众使用自来水管网供水。实施用水定额取水,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用水户实施计划取水,实施超计划用水累计加价制度。修建龙骨坡水库骨干水源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560万m3,保障居民用水需求。修建大坡水厂、双庆水厂,铺设供水管60㎞,新增供水能力3.6万m3/d,有效补充县城现有水源的供水不足,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配不均问题。截止2020年底,城市供水保证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城市供水管网漏水率控制在20%以内,城乡公共供水3029.12万m3,提高用水效率。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111251857241

  文化融入“活”水

  坚持开展水文化展示活动和水景观建设,推广水文化意识,深入挖掘水文化资源,加强水文化传承和弘扬,完善涟江—燕子洞水利风景区和野梅领森林公园建设,新建琴山逸响、好花红音乐小镇和橘香花海等特色鲜明的水利风景区3个。2016年以来,多次举办“赛龙舟”“好花红艺术节”“兰花展”“保护母亲河·全民大行动”等相关水文化特色活动,打造惠水民族水文化品牌;建设涟江水体文化公园,以及长达12公里的城市文化水岸长廊,弘扬民族水文化传承,提升人民水生态文明意识水平。(文/通讯员:孙仪勇 图/惠水融媒)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