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掐着点儿把外卖送到点餐人手上,重庆市渝北区的外卖小哥王勇却停下了脚步。这是在重庆机场附近的一段小路,一簇簇鲜黄的小碎花藏在路边粗矮的灌木里,花枝摇曳,甚是好看。
“这和网络上近期热传的外来物种‘加拿大一枝黄花’非常相似。”王勇凑近看,又不敢完全确定,拿出手机进行一番比对后,他拨打了官方举报电话。
外卖小哥发现“霸王花”
“起初以为只是普通的小黄花,后来想到网上热传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就觉得特别相似。”王勇平时对生态环境和花草植物比较关注。
近段时间以来,网络上对外来物种“加拿大一枝黄花”进行了大量科普,称这一外形娇俏的花,实则是“霸王花”。“网上说这种花对生态破坏很严重,要赶紧移除。”王勇发现后,立即打开手机进行拍照,通过网络比对,他发现不管是花穗还是叶片都跟“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特点非常吻合。
王勇并不能确定自己发现的一定就是“加拿大一枝黄花”,于是将这一发现报告给当地媒体。当地媒体将植物样本带到渝北区林业局,交给森防安全科的工作人员进行初步鉴别。工作人员表示:“从外形来看,这株植物和‘加拿大一枝黄花’非常相似,会立即送往西南大学交给专家鉴定。如果确认是外来物种,我们将联系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本报记者获悉外卖小哥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后,第一时间联系到王勇并进行了采访。
在王勇的指引下,记者驱车前往渝北区航安路附近,这条路临近重庆机场停机坪,属于尚未开发的空地,人迹罕至。
在路边,记者果真发现多株有黄色花穗的植物。冬天的植物多有枯黄,但这种黄花非常鲜艳,花黄叶绿,在荒地中显得十分醒目。
为了求证,记者在现场特意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剪取了植物的一段样本,并用塑料袋仔细包裹,防止花穗掉落或种子散落造成不良传播,同时将样本第一时间拿到西南大学园林园艺学院进行鉴定。
“太明显了,就是‘加拿大一枝黄花’。”西南大学园林园艺学院风景园林系副教授李先源拿到记者送来的样本后,通过放大镜查看和测量,并依据株高、花序单面生长、花总苞片、头状花序的大小等性状,确认其为“加拿大一枝黄花”。
随后,重庆市渝北区林业主管部门也来到西南大学,对在航安路收集到的另外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样本进行确认。
生态“杀手”为何所向无敌?
据了解,“加拿大一枝黄花”是一种原产于北美的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产自加拿大、美国等地,属于外来物种。
李先源捻开黄花花穗向记者展示,里面有不少米粒大小的颗粒,“这就是花的种子,你看它的花穗很多,平均每株花拥有1500多个头状花序,每个头状花序中又能平均长出10-15个种子,繁殖能力极其惊人。”李先源介绍,“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子体积小,重量轻,带有冠毛,既可以随风漂移,也可以附着在移动物体上迁移,很容易大范围扩散。
“它的根不仅会发芽,还会‘跑’。”李先源说,除了可用种子进行有性生殖外,“加拿大一枝黄花”还可以利用根状茎进行无性繁殖,根状茎不仅会发出小芽继续生长,还如同竹子的根在地下四处蔓延,若不及时处理,几年时间就会长成一片。
“它主要是占据空间,排挤其他植物的生长,不仅会与周围的植物及经济作物争夺阳光和肥料,造成许多经济作物直接减产,而且对本土植物产生抑制作用,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李先源表示,“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极强的生长竞争能力,网上也流传着“黄花过处寸草不生”“我花开处百花杀”“生态杀手”的说法。
由于缺乏天敌,目前国内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处置办法,主要有物理措施、化学防除和生物防治3种手段。
“最简单的是物理措施,需要在‘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子成熟前进行机械刈割,减少种子生成,防止长距离传播。此外,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的土地进行机械翻耕,破坏其根状茎,减少其无性繁殖。”李先源表示。
目前,记者也将此事向重庆市生态环境局、重庆市渝北区林业主管部门进行了报告。渝北区林业主管部门已介入此事,并呼吁市民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后不要擅自移除,切勿移栽,以免助其传播,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入侵植物的“矛与盾”
生态环境部今年5月发布的《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加拿大一枝黄花”也被列入名单。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事实上,早在1935年,“加拿大一枝黄花”就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种植,目前在我国华东等地区较为常见。之后从苗圃逸生,成为危害我国生态平衡的一种外来入侵杂草,主要分布在公路边、荒地、田边等地方。
“引入外来物种是正常的,玉米、马铃薯、红薯等都是外来物种,但是它们现在造福国人,解决了我们很多粮食问题,使它们在可控的范围内得到控制和驯化。如果对外来物种控制不当,就会导致生态失衡。”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对这一问题深有感触,曾写过报告文学著作《薇甘菊——外来物种入侵中国》。
多年来在林业系统工作,李青松认为,生物的本能就是繁衍生息、扩大它的种群。有害生物之所以有害,是因为数量过多导致其他的物种失衡。外来物种没有天敌,更加“霸蛮”,导致当地的植物处于弱势状态,遏制外来入侵物种的生态系统还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
“物无美恶,过则成灾。”李青松表示,外来物种确实给部分地区生态系统造成无法自我修复的损失,一些植物也会造成人类过敏、经济作物减产、文化理念减弱等,此类危害几乎渗透到了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外来物种’近年来被人们提及得越来越多,这是一个进步,但我们对生物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宣传力度和公众参与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李青松认为,要进一步进行自然科普知识的教育,增强人们对植物的特性、功能,以及其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的认识。
外来物种入侵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很多人知道是外来物种,还在明知故犯。记者从海关总署官网了解到,2021年一季度,海关在邮件、快件、旅客携带物渠道截获外来物种710种1749批次。部分昆虫、植物爱好者更是通过瞒报、夹藏等方式,违规邮寄活体动植物或标本。
“不要以为一株小花、小草与我们自己无关,生物多样性保护,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参与。”李青松也希望大家携起手来,不买卖和随意放生外来物种,社会上的相关单位能够出版一些外来物种识别书籍,加强报刊、网络的知识普及,让人们快速了解并认识外来物种,也希望有关单位能加强对外来物种的研究和有益应用。(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余常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