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儿的环境好,鸟儿最知道。”近几年,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改善明显,自然保护区一级保护鸟类由2013年的12种增加到24种,每年有600多万只鸟在自然保护区迁徙、越冬、繁殖。
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了鸟类安家栖息。如何让这些鸟儿好好“安家”?如何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一直是山东省持续关注的重点。
2020年11月,随着最后一套生产设施拆除完毕,投产于2009年的老168海油陆采平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据了解,老168海油陆采平台曾是中石化最大的海油陆采单体人工岛,高峰期年产量一度达到16.8万吨。包括“老168”在内,位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300口油水井生产设施也已经全部退出。
仅此一项,胜利油田每年将减产原油近30万吨,按照油价40美元/桶折算,合年产值5亿元人民币。而在这300口油水井的地下,还深藏着13个油田,已探明地质储量达2.38亿吨。
在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面前,胜利油田选择了前者。
300口油水井生产设施全部退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山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一次生动诠释。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黄河三角洲面积达5450平方公里,其中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530平方公里,这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近年来,围绕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山东省开展以打通湿地与黄河水系大循环为主要内容的生态补水。2010年开始实施刁口河流路恢复过水试验,在黄河改道34年后实现了这一区域湿地与黄河的水系大循环,生态调水补水面积达5.52万亩。2020年补水1.43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并首次实现漫滩式补水。
同时,山东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先后进行了鸟类栖息岛建设、鸟类栖息地保护改善、生态廊道建设等一系列试验,形成了以疏通水系促进水循环、保育原生植被、构建多样化鸟类栖息地、促进鱼类等水生生物繁衍生息为主要内容的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修复模式,对黄河三角洲地区乃至整个黄河流域和全国同类型湿地保护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关系,经济发展更不能以环境为代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孔凡群表示,胜利油田积极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努力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相关数据显示,经过近30年的探索实践,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同1995年相比,2020年,黄河三角洲植物种类由393种增加到685种,保护区自然植被覆盖率达到55.1%;昆虫数量由478种增加到512种,其中99种为山东省新纪录。鸟的种类由自然保护区初建时的187种增加到370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由5种增加到2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由27种增加到64种。黄河三角洲已经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两次荣膺“中国最美湿地”,并被授予“中国黑嘴鸥之乡”称号。(周雁凌 季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