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秃了 人不穷了

2019-12-23 09:38:09  来源:人民日报  责编:陈晨

  人民日报讯:浅绿、深绿、翠绿、油绿,这里的绿色,漫山遍野,参差多态。来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们顿时就会陶醉于山水间的盎然绿意,忍不住来上几个深深的“森呼吸”。

  然而,这里曾经是一片广种薄收的坡耕地。如今这满山绿意,是如何扎下的呢?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武陵山区中心腹地。由于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种地等原因,这里一度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坡耕地,遍布濯濯童山。然而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满目青翠、遍山葱茏。

  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以前,一下雨溪沟的水浑浊一片

  山是灰色的、黄色的,满是“伤疤”,绿色草木寥寥无几——一张2001年拍摄的照片,清楚地显示了湘西州花垣县雅酉镇东卫村当年的情形。

  当地人说,这里是湘西母亲河峒河的源头,那时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一下雨,溪沟里的水浑浊一片,往往持续一个星期以上。

  据记载,湘西州历史上森林茂密,古木参天,明清皇宫中的楠木很多来自湘西。此后由于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种地等原因,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1999年,我国开展退耕还林试点。湘西的山山水水,迎来转机。2001年开始,退耕还林在湘西全州各县市全面铺开,湘西州成为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的主战场。

  “湘西大部分是岩石裸露的石漠化地区,薄薄的土层下面,往往就是坚硬的岩石。造林时先挖大穴,再填客土,然后种下桤木等,精心管护,保证了很高的成活率。”在吉首市矮寨镇阳孟村退耕还林后形成的茂密林木间,湘西州林业局总工程师彭险峰说。

  如今,下雨时山上流下的水也是很清的

  2001年9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雅酉镇共退耕还林2.15万亩,项目区造林采取的是混交模式,以桤木为主,还有枫香、酸枣、马褂木。“一年、两年的变化可能不太显眼,但五年、十年生态环境的变化就太大了。”花垣县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吴建勇说。他带领记者钻入密密的林中,“山上的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了,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下雨时山上流下的水也是很清的。”

  如今,退耕还林的山头,树茂林密,林下有了厚厚的腐殖层。利用良好的环境,雅酉镇的农民种植黄柏等中药材、开展生态养殖、酿酒,通过绿色产业脱贫致富。

  实施退耕还林以来,湘西州退耕还林面积达到420多万亩,全州森林面积由1152万亩增加到1633万亩,森林蓄积量由2122万立方米增加到4643万立方米。全州森林覆盖率由退耕还林前的56.86%增加到70.24%。中华秋沙鸭、桃花水母、红点齿蟾、脆蛇蜥等珍稀物种,近年来相继在湘西州境内被发现。2018年,湘西州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

  “下一个阶段,要从‘增绿’到‘提质’,按照近自然造林的理念,以自然恢复为主,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系统性,让湘西乃至整个湖南的山山水水更美丽、生态功能更强大。”湖南省林业局局长胡长清说。

  绿色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老百姓从中受益

  湘西州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的村民们,正从“绿色银行”中受益匪浅。来自内蒙古、吉林等地的一辆辆大货车,正在装运刚从树上摘下的猕猴桃。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使得这里“山坡盖被子、农民赚票子”。70岁的村民梁立军说到,“我种了6亩猕猴桃、两亩柚子,一年收入4万多元。以前我们烧火煮饭要上山找柴,不够用,现在冬天修剪下来的猕猴桃枝条,一年做饭都用不完。”

  菖蒲塘村党委书记周祖辉介绍,“目前,菖蒲塘村种植猕猴桃、柚类、蜜橘、高山葡萄等特色水果经济林449.3公顷,占总面积的36.6%。森林覆盖率提升到了66.8%,农民年均纯收入达1万元以上。”

  在湘西州,退耕还林工程覆盖了114个乡镇1798个行政村、39.8万农户16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8万余户38.32万人。国家已累计下达退耕还林项目相关资金59.4亿元,全州退耕农户户均获得钱粮补助14380元。

  在退耕还林工程带动下,湘西州林下经济、绿色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林药、林果、林禽、林畜、林旅”等多种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全州猕猴桃、金秋梨等林果种植面积达60万亩,每年产值达6亿元;建成桤木、马尾松等工业原料林200余万亩;建立重点药材专业乡镇20个,种植中药材面积达60多万亩,每年产值15亿元。全州退耕农户年收入的30%来自林业。

  退耕还林近20年来,湘西州实现了从穷山恶水到绿水青山的蝶变,生态得改善、百姓拔穷根。2018年,湘西州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29.2亿元,全州接待游客5638.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1亿元。“绿色产业已经成为湘西人民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支柱产业。”湘西州委副书记、州长龙晓华说,“我们将继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让天蓝、地绿、水清成为湘西州最亮丽的名片。”(记者 刘毅)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