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焕发绿色生机

2019-09-12 09:37:30  来源:中国环境报  责编:陈晨

  每年秋夏时节,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滨河新区2.6万亩湿地公园,湖水映蓝天一色,远山悠悠,林带脉脉,鸟鸣声声,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驻足流连。

  甘肃省张掖市傍依黑河,是一座被戈壁湿地托起的城市,以水为脉的生态文化是张掖最具特色的文脉。

  近年来,张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首要地位,扬长避短,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统筹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以生态建设弥补工业不足,人居环境不断提升。“金张掖”这座千年古城,也焕发出新的生机。

  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

  构筑起生态环境管护体系和安全体系

  “张掖市坚持把良好生态作为城市最大优势和品牌来打造。”张掖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马成介绍,近年来,张掖市树立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工作,最大限度保护重要生态空间。

  为此,张掖市推行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负面清单,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将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保护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等国家级、省级禁止开发区域及其他各类保护地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从国土空间布局层面构筑起生态体系的“骨架”和“底盘”。

  同时,先后出台《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张掖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研究报告》《张掖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等全局性方案规划。制定印发《张掖市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修订完善《张掖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实行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一票否决”制度。

  张掖市先后成立了祁连山林区法院、林区检察院,建立公安、生态环境、林业、水务、国土等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健全完善联席会议、会商处置和案件移送制度。

  张掖市还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建起了集卫星遥感、地面监测、数据集成、比对分析、异常预警、常态监管为内容的“一库八网三平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形成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化生态环境监管格局。

  “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21个、国家级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乡镇53个、省级生态村21个,位居全省第一。”在张掖市生态创建图上,遍地开花的生态村镇仿佛城市的绿色细胞,充满活力。

  “骨架”“底盘”“网络”“细胞”共同构筑起了张掖市全面的生态环境管护体系和安全体系。

  化祁连山生态问题之危为全域生态治理之机

  2017年,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

  张掖市化被动为主动,全面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截至目前,张掖市负责整改的171项问题已完成现场整治任务,核心区149户农牧民搬迁工作全面完成,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222项问题全部整改到位,生态治理与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效。

  “祁连山生态环境事件对张掖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张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开智说,张掖市在坚决推动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现场整治的同时,同步展开了一场针对全域生态环境的系统修复治理。

  张掖市全面启动祁连山、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转四退四增强”行动,成功申报获批总投资52.6亿元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黑河沿岸防护林、黑臭水体治理等56项工程。投资4.7亿元,实施了湿地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湿地保护与治理、转移转产等项目。

  依托项目,张掖市将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修复和黑河生态带、交通大林带、城市绿化带“一园三带”作为加强生态建设、开展国土绿化的示范性工程,拟通过3年时间,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内实施120万亩“三化”草地生态治理修复和30万亩的营造林工程;完成黑河生态带、交通大林带、城市绿化带共计50万亩的造林绿化任务。

  让生态经济成为发展的新增长点

  由良好生态环境作支撑,张掖市深入推进绿色生态产业,着力构建节能生态产业体系,让生态经济成为发展的新增长点。

  张掖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目前,全市绿色有机生产基地、标准化农产品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分别达到21万亩、317万亩,“三品一标”产品达到209个,加快建设总面积12.7万亩的戈壁农业产业带。

  大力推广“三元双向”农业循环模式。促进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产生的废料在三个产业间双向转化,已形成100万亩玉米制种、80万亩蔬菜、100万头奶肉牛、6万吨食用菌产业规模。

  重点实施一批生态工业项目。以两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个省级工业园区的“2+4”园区为基本载体,加快发展以水电、风电、光电等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以钨钼合金、复合建筑材料等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张掖强势推进旅游业,实现规模和速度双增长、质量和效益双提升,进入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新阶段。张掖也被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和全省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示范区。2018年,全市游客接待量达到317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0.7亿元,分别增长22.2%和34%,带动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7.77亿元,占GDP比重达55.87%,以旅游为引领的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推动转型发展最活跃、最有力的因素。(作者 吴玉萍)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