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生态中国频道消息:峨山小街街道,距离县城5公里左右,位于猊江和练江汇合处以南。在古代,这里曾为临水而居的傣族先民所据。元代,蒙古大军到此后,因境内水草丰美,这里成了蒙古军的牧马之地。在这之后,明朝为了巩固在云南的统治,留下了大量军队屯垦边疆,当时的小街也实行了“军屯”制。在随后的发展中,小街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粮仓,并依靠地理优势,成了旧时迤南茶马古道上的重镇,留下了汉、彝、蒙等民族共同书写的多彩人文历史。
地名承接历史
小街街道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秀丽,人文资源丰富。曾受孙中山先生赞许、表彰的滇军名将——范石生就出生在这里。步入小街的街巷中,原先两旁的百年老宅大多已被现代文明所侵蚀。而在狭窄的深巷中,那留存不多的石板路则以特有的方式记录着古时人们往来于此的繁忙景象和当地历史。
云南地名为铺、哨、关、站、营、旗、卫者,都和元末明初大规模汉族军民入滇直接相关。而小街就名称来说,看似与其关系不大,但实则不然。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沐英等将领率30万大军讨平元朝在云南的残余势力后,朱元璋下诏命沐英留下镇守云南。为了更好地巩固政权,洪武十九年(1386年),沐英上疏朱元璋,请求让军队屯田垦荒,朱元璋同意了沐英的建议。随后,跟随沐英的军士便以“军屯”的形式参与当地的生产建设。那时,明军在夺取通海后便在当地设御屯田,屯田范围西逾河西,而那时的小街则属河西县管辖。由此,小街自然也成了明军军屯之地。
关于小街当时的屯垦方式,相关文献记述:“驻军士卒随带家属,共同屯垦,不得返回,不得与当地民户混居,实行七人所种之粮,除自己食用外供养三人之口粮。”由于驻扎在小街开展军屯的士卒来自全国各地,在世代的繁衍生息中,他们将很多中原文化和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入小街,促进了当地文化和农业等方面的发展。
而在地理位置上,小街与红塔区、通海、石屏接壤,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之其境内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使其在之后的发展中,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粮仓”和迤南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曾为原河西、峨山、玉溪等县的土特产集散地,商业繁盛,并隔五日一个街期,以农历甲、巳两日赶街,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新历逢四、逢九两日赶街。
记忆诉说过去
聊起小街的军屯文化,了解当地人文历史的74岁本地人李寿文认为,小街是峨山县仅次于县城的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因其与红塔区、通海等地相连,使得小街自古以来便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正因如此,在清光绪年间当地就成立了滇剧乡绅班,且有一定名气,被称为“戏窝子”。
据了解,峨山的滇剧演唱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小街的管绍、俞衔等带头组建滇剧乡绅班,开创了县内滇剧演出活动历史。1916年,与小街相隔5公里左右的双江镇也相继组建滇剧“激新社”“扶风社”,小街由义村还成立“振兴社”。另外,甸中等多地也相继组建业余滇剧戏班。这是峨山滇剧活动较为兴盛的时期。
关于小街的滇剧,李寿文说:“小街滇剧的发展和一位杨姓人士分不开,他曾在原玉溪县组织过乡绅班。以前,这位杨姓人士曾在通海、河西等地传播滇剧艺术,而小街有几位乡绅与之结识并加入其中。渐渐地,小街也组建了自己的滇剧乡绅班。当时,我们这里的乡绅班组建之后,全靠私人拼凑谷子,用作经费购置戏服,并在年节期间开展戏曲表演活动。后来因土匪到小街抢夺财物,戏服被烧毁,戏班活动瘫痪。其后,在当地热心人士的帮助下,滇剧活动才得以恢复。以前,很多省城里的名角来到小街,看到这里的滇剧演出很有水平,便把小街叫作‘戏窝子’。”
如果将小街滇剧视为当地数百年军屯文化发展中的一部分,那么此地的马帮文化则是另一方面的重要组成。
李寿文说:“峨山产铁,而通海人比较精明,善于经商。旧时,通海人会到峨山购入生铁进行加工后,做成马帮所需的马蹄铁等五金产品返销峨山,并将通海土布等土特产品通过马帮运到峨山等地贩卖。同时,将峨山或者小街等地的物产运往老玉溪售卖,在这期间小街逐渐成了商旅云集的繁华之地。”
习俗得到延续
由于在小街屯垦的士卒来自中原,在文化的传承上延续了中原汉文化,并在漫长的岁月中,与当地彝族等多民族文化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虽然,在数百年的日月交替中,迎神庙会等一些当地风俗因种种原因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有一种至今仍流传于世。
说起这种习俗其实很多地方都有,它源自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被人们称之为“赶街”。
“以前,小街的街期天是5天一次,后来改为每月逢4逢9赶街。小街的赶街习俗从古时就有,估摸着至少也有一两百年历史了。记得以前每到赶街天,老玉溪、通海的生意人都会到这里赶街,并沿街售卖玉溪的凉米线和通海的五金产品等当地物产,人们步行其间熙熙攘攘,很是热闹。现在嘛,我们这里在建起了市场之后,都统一到市场里赶街了。”李寿文说道。
虽然,在时代的进步中,小街当地赶街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这个习俗却延续了下来。如今,每逢街天都会有很多当地人聚集在当地市场中,在熙攘的人群里挑选着自己心仪的商品。
行走于小街街道的深巷之中。旧时,小街的东、西、南、北4道城门,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城中老街、老宅和一些当地习俗等也大多被现代文明所侵蚀,成为人们记忆的一部分。而作为军屯小镇,似乎已在时光的磨砺中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但这并不妨碍人们走进它,了解这个被时间的光轮所打磨的明代军屯之地。(供稿单位:峨山县县委宣传部 编辑:刘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