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讯:行业内流传着一句话:铅蓄电池产业发展,全国看浙江,浙江看长兴。
铅酸蓄电池产业是长兴县的支柱产业之一。长兴铅酸蓄电池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到2004年已发展到175家之多。但是由于粗放式发展,这一行业的铅污染物年排放量达十余吨之多,让产业陷入了污染之困。长兴县因此先后被列入“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和“全国重金属污染防控区”。
痛定思痛,长兴县分别于2005年、2011年对铅酸蓄电池行业开展了两轮环境整治。如今,长兴已成为“重金属污染防治示范区”“中国电池产业之都”“中国绿色动力能源中心”。2017年,长兴县铅蓄电池行业实现产值246.32亿元,全县规上企业产值1305.83亿元,占比18.86%;贡献税收7.8亿元,全县工业税收39亿元,占比20%,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长兴的华丽转身,诠释了“生态优化发展、绿色引领转型”。
经过两轮整治,终结“低、小、散”发展格局
2004年底,浙江省启动“811”三年环境整治行动,对全省八大流域和11个地市的11个重点环境监管区开展全面整治。长兴县因铅酸蓄电池污染被列为“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
长兴县痛下决心,于2005年按照“关闭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开展了第一轮铅蓄电池行业专项整治。
经过整治,全县铅蓄电池企业由175家减少到61家,企业技术装备由手工操作转向机械设备,且都配备了治污装备,污染负荷大幅下降。2006年6月,长兴摘掉了“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的帽子。
随着环境管控力度的加大,2010年,长兴又被列为“全国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2011年,按照全国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行动要求,长兴县在全面仔细分析行业特点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将这次全国性行业整治作为加快全县铅蓄电池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契机,痛下决心,开展了第二轮专项整治。
长兴县环保局党组成员俞文杰介绍,2011年的第二次整治中,长兴县按照“关停淘汰一批、搬迁入园一批、原地提升一批”的总体思路,2005年整治后保留的61家铅蓄电池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减少到30家,目前实际投产16家,并全部集中到园区发展,彻底终结了长兴铅蓄电池产业“低、小、散”的发展格局。
“整治不是把行业整垮整掉,而是整大整强”
“整治不是把行业整垮整掉,而是整大整强。”长兴县环保局局长王楚斌说。
为扶优汰劣,长兴县出台了铅酸蓄电池行业专项整治“16条扶持政策”、《关于金融支持铅酸蓄电池企业专项整治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及《铅酸蓄电池行业专项整治扶持政策》等多项举措,实现了转产转行企业有扶持、停产关闭企业有奖励、搬迁入园企业有支持、企业员工安置有补贴、企业银行信贷有周转,有效提升了企业开展整治行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整治后,长兴铅蓄电池企业向城南工业功能区和郎山新能源产业集聚区集聚。长兴县还制定了《长兴县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明确了企业入园16条标准以及行业工艺装备、行业安全生产规范等多项规范标准,达到了国家甚至国际先进水平。
在长兴超威集团污水处理车间,可以看到一个养着金鱼的玻璃鱼缸。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养鱼的水是处理后的污水。去年,由超威集团承担的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社会发展项目“蓄电池生产重金属废水污染防治技术开发与应用”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在治污上下功夫的不止超威集团,长兴所有铅蓄电池企业都是如此。目前,长兴县铅酸蓄电池企业的污水处理设备全部完成自动化改造,改造升级后的出水总铅排放浓度稳定在0.2mg/L以下,中水回用率由原来的40%提升至70%以上,部分企业达到95%以上。在废气治理方面,全部改造为滤筒+高效过滤除尘器,改造后铅及其化合物排放浓度稳定在0.2mg/m3以下,部分企业达到0.1mg/m3以下。
产业格局进一步优化,行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今年2月11日,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签订合约,吉利集团总投资326亿元的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落户长兴。
“长兴县铅蓄电池产业格局进一步优化,行业竞争力明显增强。”长兴县副县长杨永章介绍,目前,超威、天能已成为千亿级企业,2017年营业收入均超过1000亿元,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如今的长兴,从传统铅蓄电池“黑色产业”转型为新能源这一“黄金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新型电池为核心,涵盖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新能源装备、新型能源材料等的较为完整的新能源全产业链。继2015年获批“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纯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基地”后,长兴去年又相继获批“浙江省新能源汽车项目产业化基地”和新能源特色小镇,新能源汽车“两基地一小镇”的产业格局基本成型。
据统计,2017年,长兴60家新能源产业规上企业完成产值305.5亿元,占全县比重达23.4%;新签约新能源重大项目12项,计划总投资约175亿元,产业竞争力和生命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