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水清岸绿不再是梦想

2018-11-22 10:02:52  来源:中国环境报  责编:陈晨

  中国环境报讯:“梦清园”是上海市苏州河沿岸最大的一块生态休闲绿地,干净的河水三面环抱着这块城市“绿肺”,河岸绿树成荫,河边绿道曲径通幽。如此景色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以“黑、臭”著称,是苏州河污染最严重的河段之一。

  从“黑如墨,臭如粪”到如今的水清景秀,苏州河的环境整治工程进行了20余年,创造了上海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奇迹。

  “由正部长级来担任治理一条河流的领导小组组长,是上海第一次”

  作为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见证了这座大都市的兴起,同时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随着近现代上海城市快速发展,大量生活和工业污水肆意排放,苏州河污染程度日益加深。到了20世纪80年代,苏州河上海段全线遭受污染,鱼虾绝迹,各种垃圾随波漂流,阵阵恶臭随风飘散,成为一汪“祸水”。

  “我希望有一天,孩子们也能够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在家门口的苏州河里畅游。”让苏州河变清成为当时每个上海市民的心愿。

  为了实现市民的美好愿景,1988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整治苏州河,拉开了苏州河整治的序幕。

  1996年,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成立,提出了“全面规划、远近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治理方针,大规模的苏州河综合整治成为上海市环境治理的重头戏。

  原综合治理办公室副主任张效国仍然记得:“1996年春节上班第一天,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人民大道200号,市长召开会议,领导小组的组长是市长。由正部长级来担任治理一条河流的领导小组组长,是上海第一次。”

  历时20余年,苏州河治理三步走

  1998年,苏州河环境综合治理第一期工程开工,2002年上海市把这一工程列为“一号工程”。上海市水务局办公室主任阮仁良是当年的亲历者,他回忆说,治理苏州河的原理很简单,就是不让污水排到河道里去。但不让污水排到河道里,需要采取的措施却很复杂。

  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截污。2001年4月,苏州河六支流截污工作全面展开。彭越浦、真如港、木渎港、新泾港、新槎浦、华漕港等6条苏州河支流每天产生的30万吨污水被截流,送往占地66.17公顷的石洞口污水处理厂。

  阮仁良说,在第一期工程中,上海市铺设了直接接到污染源的污水管道。污水管道又将污水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以白龙渡污水处理厂为例,其处理规模达200万立方米/日,处理能力占当时上海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的1/3左右。截污纳管的同时,综合调水作为辅助措施多次使用。

  两岸“绿色走廊”建设也纳入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从1997年起,苏州河沿岸172处原材料、农产品、垃圾堆场和粪便码头统统关闭;危棚简屋大批拆迁;河畔“绿带”不断延伸。2002年,苏州河第一期工程正式结束。

  2003年-2005年,上海市开展了苏州河综合治理第二期工程。二期工程仍以治水为中心,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继续以截污治污和生态修复为重点,同步推进水环境整治和两岸环境改造。工程重新设计了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处、苏州河河口的闸门。这是上海市为治理苏州河开的一剂独特“药方”。

  “苏州河的天然条件,决定了其自净能力较弱。”阮仁良介绍说,苏州河河口流量平均仅10立方米/秒,旱季则接近于零,多年平均潮差0.72米。这一闸门设立后,黄浦江涨潮时把苏州河的污水拦住,使涨潮的水推不上来;落潮的时候,可以使苏州河水加快流入黄浦江。同时,上海继续治理苏州河的六大支流,还对那些或穿流过市区,或散布农村田间的水环境“毛细血管”进行治理,让平均长度不到1公里的中小河道也告别黑臭,整个水系的水质日渐趋好。

  此外,一个个绿意和美景交融的沿河景观相继落户苏州河两岸。2004年7月,苏州河畔第一块大型绿地——梦清园开园。作为上海第一个活水公园,梦清园源源不断地将苏州河水引入、净化,最终变成清洁的水。

  2005年,苏州河干流主要水质指标稳定达到Ⅴ类,生物种类和生物量大幅增加,两岸基本形成适合休闲、观光的绿化带和居住区。

  水质改善取得成效,河底淤积了百年的底泥又成了新的问题。2007年,苏州河环境综合治理第三期工程正式开工。

  据时任综合治理办公室副主任的朱锡培介绍,这一工程使用了128艘300吨运泥船来回驳运,经过6288船次的运输,总航程55万公里,相当于一艘300吨挖泥船绕地球开了14圈。6个月时间挖出约130万立方米的黑臭淤泥,平均每天挖出8000立方米淤泥,12台液压定位桩挖泥船同时作业,创苏州河疏浚历史之最。

  由于苏州河底泥多年没有疏浚,底泥成分复杂,不仅有淤泥,还有大量垃圾。如何处理这些清出来的底泥,将垃圾从底泥中分离出来,是一项技术难题。

  为此,上海市专门成立了攻关小组,将底泥挖出后,全部运到上海市老港垃圾填埋场进行分离。先将垃圾与底泥进行一次分离,随后将底泥中的淤泥与污水进行二次分离。有关部门还在淤泥上覆上一层适合植被生长的土壤,进行绿化。

  2008年,三期工程的主体工程完成后,苏州河基本消除了黑臭,水质逐步稳定,环境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同时,水生态系统也得到改善,部分河段又现鱼虾。

  调查数据显示,市区河段出现了鲫鱼、似鳊、麦穗鱼等鱼类,基本都是淡水定居型鱼类。2000年以来,在苏州河出现的鱼类种类已经达到45种,接近1960年的49种,表明苏州河的鱼类群落在恢复中。

  水清梦圆,打造世界级滨水区

  苏州河综合整治仍在路上。上海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治理一条河流是非常复杂系统的工程。苏州河经过前三期治理,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只能说刚刚及格。

  上海市没有懈怠,咬定治理目标不松口,开始了第四期环境综合整治。据悉,苏州河第四期环境综合治理范围共855平方公里,涉及苏州河水系内11个区,有关部门将通过点源和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防汛设施提标改造、水资源优化调度,以及生态、景观、游览、慢行的多功能公共空间集成策划和建设等综合措施,满足水功能区划要求,留足滨水空间,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生态廊道将一并构建,逐步推进苏州河两岸16公里公共岸线贯通,推进两岸城市更新及用地转型,打通滨水通道、增加滨水空间、营造水陆景观、提升生态质量,打造世界级滨水区,满足市民的健康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记者 蔡新华 徐璐)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