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高颜值生态 推动高发展

2018-10-26 09:23:32  来源:中国环境报  责编:陈晨

  念好“两业经”、唱响“双城计”、打造“活力城”,面对融入大湾区,推进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的历史发展新机遇,浙江省绍兴市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论,持续推进“八八战略”在绍兴市的生动实践,向着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全力奔跑。

  以绿色发展引领经济社会行稳致远,绍兴市提出了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目标,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的标杆,美丽建设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市委书记马卫光在考察生态环保工作时强调:“青山绿水是绍兴的本底,是我们必须守护好的宝贵资源”。

  谋篇布局 生态统领

  守护好生态环境,便是守住了城市发展的根基。近年来,绍兴市委、市政府做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无不体现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的深刻领悟和实践。

  在绍兴市,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一把手工程”,生态创建工作被列为第一行动,纳入第一督考。以上率下,吹响建设生态之城的集结号。从顶层设计入手,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督查考评机制。颁布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

  以严格的制度为生态护航,绍兴市从未停止过实践和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全国试点、治水治气两部地方性法规的同步实施、省内首个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建立、市县乡三级生态环境报告制度的全域覆盖、全省首个环境资源审判庭的设立等等,为美丽绍兴建设撑起绿色的保护伞。

  以水破题保生态,在重构产业、重建水城的双重战略指引下,绍兴市阔步向水清岸绿、天蓝气净、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现代水城目标迈进。9月27日,绍兴市发布全国首个《河湖长制地方标准》。从五水共治到美丽河湖,绍兴市将多年来治水的成功经验和河湖长制管理中采取的有效措施,形成标准化体系,为全国治水提供了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指南和样本素材。这也是绍兴市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

  绿色发展的理念夯实了生态立市的根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绍兴市的生态建设驶上了绿色发展的快车道,千年古城迸发出新的活力和光彩。“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纷至沓来;国际皮划艇锦标赛、国际马拉松等世界顶级体育赛事相继举办;绍兴发展大会、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等高端会议迎来八方嘉宾。绍兴的城市魅力一次次令世界瞩目。

  转型发展 凤凰涅槃

  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标大湾区生态圈,绍兴市主动接轨杭甬一体化发展,推进全市域协同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

  日前,《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获浙江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批准,并将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针对绍兴古城特色,加强了对古城整体、物态、活化保护的规划,为进一步加快绍兴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破解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贺家池曾是绍兴市第二大湖,由于围湖造田、开办企业,湖面曾一度缩减。这一问题被列为中央环保督察重点件之后,绍兴市委、市政府立即行动,一周之内边便将水域内的建材公司烟囱爆破拆除。经过1年的整治,如今走进贺家池,白鹭翻飞、碧波万顷的景象重现。随着污染企业的关停,水域面积的恢复,这里正被打造为集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休闲度假胜地。

  以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为契机,绍兴市各级各部门勠力同心,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高标准高质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个个多年难破的顽疾迎刃而解。

  强化标准管控、淘汰落后产能、整合提升优化产业布局,绍兴市在推动产业转型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成为全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先行区。以生态促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让绿色转型释放生态红利。

  在诸暨山下湖这个中国最大的淡水珍珠生产基地,生态养殖模式正在全面推开,珍珠蚌像用奶瓶一样直接吸收绿藻,不再污染水体。

  在中国最大的纺织印染基地柯桥,通过产业集聚和改造提升,已形成工业和旅游合为一体、以绿色印染为主题的蓝印小镇,吸引着八方来客。

  而有着40年发展史的上虞化工产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淘汰、兼并、改造提升、培育发展,如今涅槃重生,实现一园式集聚循环发展。

  科技助阵 精准发力

  由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8年8月和1月~8月空气质量状况显示,绍兴市跻身8月全国好空气“20强”榜单。这是一张提振信心的成绩单,榜单的背后正是数年来绍兴人为改善生态环境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2015年9月的全国空气质量排名,令许多绍兴人记忆犹新。在74个重点城市中,当时绍兴市仅排名66位,这也为绍兴市的空气治理敲响了警钟。调整能源结构、开展重污染行业整治、加快工业企业集聚入园、开展黄标车治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治理、管控建设工地和道路扬尘、禁止农田秸秆焚烧等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得以推进实施。

  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附加值曾是绍兴市传统产业之痛,多年来的粗放发展欠下了累累环境账。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经过刮骨疗伤式的整治之后,绍兴市瞄准绿色高端、世界领先的目标,通过政策引导,以科技之力助推企业走上转型升级之路。积极引进节能高效的生产设备,自觉按环保标准组织生产,以新技术推动转型升级已经成为绍兴企业家的共识。

  2016年底,浙江乐高实业以每台2000多万元的价格,引入绍兴首台无水染缸。白坯布染色新技术采用非水介质,实现了无污染零排放的清洁化印染。印染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大幅度提高,接踵而来的订单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家企业拥有像我们这样可以一次性处理所有废水和废气的设备。”在埃斯特维华义制药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企业负责人自豪地向来自全国各地的环境执法实训班学员作介绍。这家公司从德国引进的这台1500多万元的废气处理设备,将原有的喷淋式废气处理系统改造成RTO蓄热式焚烧炉,废气经喷淋焚烧之后,有害物质基本为零,达到了真正的零排污。企业负责人表示:“今年是实施蓝天保卫战三年计划的第一年,排污这根弦我们始终紧绷着不敢放松。”

  到2020年,60%的区县(市)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2018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达到38微克/立方米以下,AQI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以上,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了清晰的“绍兴蓝”目标路线图。

  7月份,绍兴市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首席技术顾问对接会圆满举行,以浙江工业大学陈建孟教授为首的首席顾问团,带领技术顾问团开展“一对一”把脉会诊,为绍兴市科技治气、精准施策提供技术指导和实施方案。

  从“重拳治霾”到 “蓝天保卫战”,从倒数第9到全国16位,强有力的环境监管和科学精准的大气污染治理举措让绍兴市彻底告别曾经“会呼吸的痛。”

  生态自觉 全民共建

  环境品质、产业品质、城市品质的提升,让老百姓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今年六五环境日,由绍兴市环保局主办的“我的美丽家园”全市生态摄影大赛,得到了广大市民和摄影爱好者的广泛参与。在颁奖活动现场,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生态摄影作品惊艳荧屏。樱花烂漫的花园小镇、繁星闪烁的美丽乡村、去工业化的“网红烟囱”、美不胜收的火烧云奇观等等,绍兴市民用镜头定格的“美丽家园”如诗如画。

  生态文明最终要依靠全民生态意识的觉醒,良好的生态环境,来自上下一心的同频共振。在绍兴,成千上万的“企业河长”“村嫂河长”和环境监督员自愿加入到治污攻坚队伍,参与生态创建,守护家乡的山山水水。也正是广大市民的生态自觉,推动了绍兴市生态文明建设从政府主导阶段走入全民共建时代。

  在美国纽约举行的“地球卫士奖”颁奖典礼上,新昌县镜岭镇镇长吕江作为唯一一名镇级基层干部代表出席,向全世界展示绍兴美丽建设的成果。在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指引下,绍兴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近年来,像镜岭镇这样的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古越大地生态创建如火如荼,“绿色细胞”不断裂变。新昌县荣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诸暨市通过国家级生态县考核验收,上虞区、越城区、柯桥区、嵊州市积极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截至目前,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街道)已有63个和109个,分别占比55.3%和95.6%。

  拥抱大湾区、发展大绍兴,围绕更高水平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的目标,构筑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屏障。今年,绍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全域推进“大景区”“大花园”建设,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蓝天碧水间,一座古老与现代交融的城市、一座以绿色作为发展坐标的城市、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城市正大踏步迈入拥抱大湾区的新时代。(作者 沈慧惠)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