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委副书记操学诚
国际在线生态中国频道消息:山西省朔州市,地处山西省北部、晋蒙交界区域。古称马邑、雁门,曾是商旅与铁骑出塞、入塞面临的一道险关。1989年1月正式建市,现辖2区1县级市3县。国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7.6万人。近年来,朔州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全面提升朔州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塞上绿洲、美丽朔州”。9月16日,由朔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主题推介会在京举行。会后,朔州市委副书记操学诚接受了媒体采访。
操学诚首先介绍到,朔州是民族文化融合区。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化长期融合汇聚,形成了独具特色、兼收并蓄的地域文化。长城博览在山西,精品揽要在朔州,这里有全国最古老、最奇特、最有故事、最有军事科研价值的内外长城。有见证民族交融、晋商辉煌的西口古道“杀虎口”,2018首届塞上朔州长城国际旅游节就在这里举办。有现存最古老、最高大、最巧妙、最牢固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应县木塔,供奉两颗佛牙舍利,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合称“世界三大奇塔”。
朔州是产业转型潜力带。自然资源丰富,有煤、铁、铝钒土、高岭土等矿产资源35种。煤炭产能1.8亿吨,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列第三。已并网发电和在建的电厂总装机容量达到1700多万千瓦,人均发电量全国第一,“亿吨级煤炭、千万千瓦级电力”的全国综合能源基地已经形成。是全国农区最大的奶牛基地和重要的肉羊养殖基地,正在建设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先行区。是山西重要的小杂粮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产能25亿件,其中白瓷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朔州是京津地区后花园。作为京津冀重要生态屏障,是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寒来暑往,四季分明,极具塞外高原风情,是全国避暑胜地和京津地区避暑休闲的“后花园”。旅游资源独特,拥有旅游景区景点80处,其中4A级景区4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处。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
朔州是右玉精神发祥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右玉县坚持不懈植树造林、久久为功改善生态,林木绿化率由0.26%增加到现在的5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33个百分点,把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孕育了宝贵的右玉精神。2017年右玉县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幅超过全省、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8月8日山西省政府批准右玉退出贫困县。右玉这个曾经沙化十分严重的地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交出了生态系统修复、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两份答卷”。
操学诚表示,朔州市当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实施“生态立市、稳煤促新”战略,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六大工程”,奋力建设“塞上绿洲、美丽朔州”。把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坚定“举右玉龙头,打长城品牌,走生态之路”战略,开展旅游大推介、大展示、大招商活动,推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新路。(图文供稿:朔州市委宣传部 编辑:刘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