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生态智慧与乡村振兴产教融合研讨会在安溪县胜利召开

2018-06-28 15:31:00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责编:郑思雯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1

研讨会现场     

  国际在线生态中国频道消息:6月27日,海峡两岸生态智慧与乡村振兴产教融合研讨会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胜利召开。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原副部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原副会长、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翟浩辉,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福建农林大学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温铁军教授,福建省生态文明研究会主任廖福霖教授,福建农林大学生态学学科带头人、福建农林大学原副校长林文雄教授,暨南大学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董观志教授等领导和专家约1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4

水利部原副部长翟浩辉

  会上,翟浩辉同志作了题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的主题报告,温铁军教授作了题为《一二三产融合与资本化的机制设计》的主题报告。其他与会领导及专家们从多角度解读了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与会专家纷纷表示,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生态文明理念助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亟待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都进行一场绿色革命。下午举行的分场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权威专家学者们跟与会嘉宾分享了《乡村振兴的实验与生态探索》、《对唯生产力发展与现有生态意识的反思》、《乡村振兴与人才回归》、《农村妇女为何能成为新时代乡村复兴的重要主体?》等精彩的主题报告。

  据了解,茶是安溪的支柱产业,也是安溪最大的民生产业,安溪约有80%的人口从事与茶相关的产业,农民收入的55%来自茶业,茶是安溪人民的“钱袋子”“米袋子”,可以说茶业兴则安溪兴,做大做强茶产业也逐渐成为安溪县推进乡村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重要途径。

  历届安溪县委、县政府都把茶业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在短短三十年间,将铁观音从一个茶叶小品类(世界茶叶70%以上为红茶,20%左右为绿茶,乌龙茶约占5%,安溪铁观音约占1%)做成了世界知名大品牌。安溪已连续9年位列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大茶业必有大格局,安溪茶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茶机械、茶配套、茶包装、茶文化、茶旅游等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

  大力开展生态宣传教育,弘扬绿色文化

  安溪县以茶业万人培训(自2006年起,连年开展,年培训涉茶人员2万人次以上)为载体,在全县上下持续开展以“感恩大自然,感恩铁观音”为主题的生态文明教育;举办安溪铁观音大师赛,以百万重奖为导向,弘扬匠心,培育茶人;在福建省率先推行“山长制”,进一步形成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全民共建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编制茶产业新一轮发展规划,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重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全民行动、自觉追求和永恒守护。

  大力开展生态茶园建设,倡导绿色种植

  安溪紧紧围绕“茶园周边有林,路边沟边有树,梯壁梯岸有草”,积极推广茶树高效生态环保栽培模式,推广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及统防统治,合理建设水利和道路系统,树、草、肥、水、路有机融合,进一步优化茶园生态系统。通过建设生态茶园,茶园生物种类增多,茶园绿化率得到提高,茶园“三保”(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得到提升,茶园周边综合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2017年累计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16912亩,推广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49.31万亩次、统防统治面积19.44万亩次。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3

温铁军教授

  大力开展茶山生态修复,推动生态建设

  安溪从县域大生态、茶山小生态、茶园微生态、绿色生产四个层面立体推进,持续高强度造林绿化,持续推进省道、沿溪“两侧一重山”退茶还林工作,开展“百座茶山绿化行动”,累计改造茶山306座。投入2900多万元进行高强度绿化,建成莆永高速茶山林带104公里。采取茶树留高、梯壁留草、套种绿肥等方式对水土流失严重的茶山进行修复与提升,打造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017年全县累计完成茶山生态修复15272亩。

  大力开展茶园土壤改良,倡导绿色用肥

  安溪以创建农业部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为契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推广“有机肥+配方肥”、“畜+沼+茶”、“水肥一体化”、“绿肥+酸化改良”等四种技术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茶叶质量效益提升。2018年投入1530万元,遴选36个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面积12500亩,共计推广应用有机肥12100吨。经测算,示范基地化肥用量较上年减少25%,有机肥用量较上年提高55%,示范基地产品100%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2017年全县茶叶核心产区和知名品牌生产基地化肥用量较上年减少20%以上,辐射带动全县农用化肥施用量减少9%;有机肥用量提高20%以上,全县畜粪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5%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5%以上,土壤酸化得到初步改善,化肥减量增效扎实推进。

  建立“茶园到茶杯”全程可追溯体系,守护舌尖上的绿色健康

  一是构建新型农资监管体系。建设“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构建以农资归口、报备、准入、招标、同价、溯源、举报、执法、服务、考评“十大关口”为核心的无缝衔接监管体系,确保农资产品“卖得安全”“买得放心”“用得安全”。二是构建产地利益联结体系。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等产业组织模式,推进规模生产,推行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指导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茶叶品牌、统一质量管理的“五统一”服务管理。三是构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生产上,推行联作制管理模式。衔接上,落实生产主体备案制度、生产记录诚信档案制度,建立茶叶质量安全自检制度,实现茶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保障消费安全。监管上,实施省级茶叶追溯管理试点工作,率先推动200家企业(其中茶企167家)纳入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管理,全面实施源头赋码,贴码销售,一品一码,同时加快推进溯源信息由人工监管向智慧监管转变,实现“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公众参与”。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2

  出席会议的领导及嘉宾合影

  推动产学研协同,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培育“一懂两爱”三农人才

  依托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产教融合教育平台,以产业人才多样化需求为导向,调整行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通过产业公共课横向打通专业培养体系,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涉茶案例教学和实践项目训练,纵向锻炼学生茶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核心技能,培养“通专兼具”的多样化产业人才,适应产供销一体化、文化旅游创意一条龙的大中型涉茶企业人才需求。推进产学研联盟、平台建设,形成技术创新、试验示范、产业化应用的成果转化快速通道。(图文供稿: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 编辑:王风云)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