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讯:1/3盐碱荒滩,1/3废弃盐田,1/3污染水面。
这样的地方,能生长什么?
2007年底,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决定共同建设一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的新型城市,最终落子天津滨海新区一处30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
生存尚难,何谈宜居?2008年,中新天津生态城正式开工。10年过去,环境欠账深重的荒地,长出一座绿色新城。
生态城要兼顾好先进性、高端化和能复制、可推广两个方面,在体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等方面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示范。坚定着生态城绿色发展的信心,也是对当初那串问号的最好解答。
绿色依靠什么——
改革攻坚,才能落地生根
车出天津市区40公里,从彩虹大桥驶入生态城,清水绿岸旁、浓浓花荫间,低密度建筑群错落有致。“10年前,两边只有白茫茫的盐碱滩。”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副主任李东说。
这是一次无中生有的创造。
盐碱滩荒无人烟,管委会只能挤在别处租来的招待所办公。诚招全球专家,一年埋首耕耘,荒滩上诞生了世界第一套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绿色建筑100%,绿色出行90%,市政管网普及率10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小于20%,实施水生态修复和土壤改良……22项控制性指标和4项引导性指标,确保既有前瞻性,也有可操作性。
标准和机制,是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基石;科学加创新,是标准和机制生长的路径。全国首个绿色发展示范区、全国首个绿色建筑对标试点区、全国建设海绵城市试点片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始大胆闯、勇敢试,为城市生态文明的中国方案率先探路。
“举个例子,构建水生态与水循环体系是生态城建设的特色与成果,生态城10年前提出加强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海水淡化,实施分质供水,到今天仍不过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介绍,雨水收集后经过绿地净化,全部进入景观水体用于景观补水,仅此一项,生态城每年可节约1500余万元,对北方缺水城市极具示范意义。
这也是一场硬仗、苦仗、持久仗。
槐柳拂面,芦苇摇曳,鸟鸣鸭游。静湖是生态城最大的景观湖,5月20日,环湖而行的1000多名马拉松选手可能想不到,这一泓清水,曾是数家化工厂排放的污水库,恶臭刺鼻,令人却步。3年时间,1000多个日夜持续用力,污水库被彻底治理,实现污染底泥、污染废水全部无害化、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
“清水绿岸得来不易!当年工人施工,得戴防毒面具。别的地儿种树,挖个坑就行。在这里造绿,得先铺盲管,再铺碎石,防止反碱,最后铺1.5米左右的种植土。种一棵树,得花三倍功夫。”李东感慨。
改革攻坚,绿色才能落地生根。这片新绿还在延展:到2020年,生态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50%,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5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绿色不只是生态城的名片和亮点,更是无处不在的底色与根脉。
绿色为了什么——
良好生态,就是民生福祉
淙淙小溪,卵石曲径,藏着海绵城市的秘密。砖红色城堡式小区内,商业区、公益区比邻而居,阅览室、健身室动静分离。夏日午后,孩子们在儿童室嬉戏,老人们在托老室安享日间照料。
“我们管这样的小区叫生态细胞。4个生态细胞组成一个生态社区,500米内就有免费的公共设施,居民步行15分钟,孩子上学、购物、就医、娱乐、办事一站解决。管委会还组织社工去新加坡培训,学服务学管理,包括如何倾听。”生态城第三社区社工站站长张永燕说。
一个个和谐有序的细胞社区,绿意盈盈,生机勃勃。“搬来4年从没得过病,空气好,心情舒畅,都不舍得出门旅游了!”生态城和畅社区居民郭大娘说。
良好生态就是民生福祉。早起沿12公里生态谷晨跑,周末用废品兑积分换日用品,城内出行首选免费公交……10年来,大写的“人”成为生态城建设的核心,人们对绿色的理解也在加深——绿色是自然生态,也是生活方式、管理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
随着天津加快推进智能产业建设,智慧融入绿色,生态城继续丰富着“良好生态”的内涵。
早晨上班,小区门口的智慧公交站连通城市无线网络热点,顶部光伏板为公交站亭提供绿色能源,可以边候车边为手机充电;下班路上,通过手机远程控制,让电饭煲煮上粥、热水器烧好水……这是生态城的生活场景。得益于智能电网城市综合工程建设,集约配电、智慧用能惠及生态城5000多户家庭,并复制推广到天津24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和全国20多个智能电网示范区,走向产业化、市场化。
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今天的生态城搭建起统一的通信基础网络、公共数据中心、视频监控平台,确保城市信息共建共享、综合应用、精准服务。“良好生态离不开智慧生活。以人民为中心,让绿色发展统领智能社会,智慧生活点亮绿色发展。”生态城管委会主任单泽峰说。
绿色如何持续——
产城融合,统筹三大空间
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中,两项内容引人注目:“每万劳动力中R&D(研究与开发)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不小于50人年”“就业住房平衡指数不小于50%”。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杨春平认为,这表明生态城从一开始就注重提高科技投入和劳动力素质,注重本地居民就近就业,着力建设集约高效、科技创新的紧凑型城市。
生态文明是个系统,必须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充分实现产城融合。
“这里生活环境好、创业条件优,我们很满意!”华慧视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董事长施金佑说。作为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孵化成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华慧视科技的人脸识别闸机,服务第十三届全运会,大大提高了安防效率。
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以批量转化大学科技成果为目标,直接与市场、产品、投资和全球化竞争短兵相接,成立3年,成为京津冀协同创新样板。“为使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生态城今年在人才政策中增加了学历进修奖励、未就业配偶生活补贴、子女优先安排入园入学、免费提供高端体检等新内容。”生态城人社局局长王振华说。
离开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色发展就会失去支撑。近年来,中新天津生态城加快产城融合,智能科技、生命健康、大数据等新产业新业态相继引入,华为、腾讯、京东等领军企业顺利落户,北航星空众创空间、黑马等创新载体在孵企业219家。互联网+高科技、文化创意和经营配套成为生态城支柱产业,国家动漫园成立5年,版权交易平台已经聚集起1.2万项IP资源。
产城深度融合,助推生态城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质量承接首都优质产业资源。目前生态城纳税百万元以上的企业中,北京企业占70%。2017年,生态城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7%,新增注册企业1281家,注册资金366亿元,初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10年过去,一座绿色新城已在荒地上崛起。对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中国要“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新天津生态城提出,将瞄准集聚经济、开放经济、智能经济,深耕国际合作示范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
10年之后再出发。当年盐碱滩上那抹新绿,与枝繁叶茂、佳木成林遥相致敬。(作者 胡 果 朱 虹 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