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科学分析了当前面临的任务形势,确立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原则,并对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为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生态环境地位特殊,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久久为功的事情,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扎实推进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污染防治、国土绿化、生态建设,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既是对四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殷切期望,也为四川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树立辩证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环境既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形象诠释了自然生态资源的内在价值,科学阐释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为四川担当治蜀兴川生态重任、谱写美丽中国四川篇章提供了理念指引。对此,我们要深刻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一头连着经济发展,突破了把保护与发展对立起来的僵化思维,内含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发展与保护的有机统一。担当治蜀兴川生态重任,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要着力夯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基础。不负青山,方得金山。优质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自然资源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前提,必须把对绿水青山的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做大做强四川的绿色家底,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要有效构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机制。绿水青山并不会自动转化为金山银山,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需要桥梁和纽带,需要机制和路径。我们既要优先发展绿水青山的内生性产业,如林下经济、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生态养生等;又要积极发展绿水青山的外生性产业,如基础设施、现代服务等,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谐统一。
着眼大局观,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四川自古就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一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这一重要指示,对四川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重大的政治责任。我们要以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重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四川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体,全省95%的辖区面积属于长江上游范围,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补给区,在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安全保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四川生态环境的状况,不仅关系自身发展,更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可持续发展大局。我们必须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维度,认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以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重点,坚定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我们要以重点工程为引领,夯实生态屏障的物质基础。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需要立足四川实际,以重点生态工程为引领,以生态保护修复为核心,夯实生态屏障的物质基础。一方面,要突出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坚持把天然林保护放在维护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大力开展人工公益林建设、天然林抚育更新;另一方面,要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大力实施石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全面增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我们要以生态产业为依托,彰显生态屏障的经济效益。肩负着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任的川西北高原和盆周山区,既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又是经济发展滞后区,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的双重重任,在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过程中,要以生态生产力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生态产业,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实现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的良性互动。
增强系统观,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和实效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推进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和综合治理、污染防治、国土绿化、生态建设,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必须注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做好绿色“加减乘除”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做好生态修复的“加法”。生态修复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和“净土”保卫战,着力增加清新空气、洁净饮水以及绿色食品等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要做好节能减排的“减法”。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着力抑制资源浪费;强化结构、工程、管理减排,建立健全总量预算管理、初始排污权分配、总量前置审查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着力减少污染排放。要做强转型升级的“乘法”。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改善,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改变传统的“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要素,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要做优综合治理的“除法”。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树立系统观和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要求,加快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的综合治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让美丽城镇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与美丽人居有机融合,充分绽放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
立足长远观,持之以恒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的趋势,但成效尚不稳固,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持之以恒绘就天蓝、地绿、水清的新画卷。要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政绩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注定是一段逆水行舟的过程、一场艰苦漫长的战斗,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坚定决心、砥砺奋进,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努力开创四川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要大力发扬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的实干精神。近年来,四川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雾霾天气、水土流失、河流污染等各种“痛点”。治愈这些“痛点”,要大力发扬实干精神,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切实把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要营造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良好氛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人人参与,更需要人人尽责。要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要培育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通过专题活动、展览展示等形式,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共同谱写好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作者 孙继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