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客家梯田绽放新光彩

2018-05-11 09:40:46  来源:农民日报  责编:陈晨

  “山中客家族,世代梯云寨。”在位于赣湘粤三省交界地区的崇义县,如链似带的客家梯田、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宛如一颗嵌于罗霄山脉的美丽珍珠。据王阳明《立崇义县治疏》记载,800多年前,客家先民来到这片荒山野岭,为维持生计,便依山建房,开山凿田。一块块、一排排、一垅垅梯田犹如一部厚重史诗,写满了一代代客家人的智慧和汗水,成为客家农耕文明的一道奇观。近年来,相继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评为“最大的客家梯田”,被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田园”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4月19日,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江西崇义客家梯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奖牌。

  站在新的更高起点,崇义将以全域旅游为统领,做好“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业态融合”三篇文章,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打造“醉美天梯、田园老家”,让千年客家梯田绽放新光采。

  坚持保护为先,做好“生态保护”文章

  坚持“保护优先、统一规划、科学管理、永续利用”原则,立足客家梯田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和景观、地质、环境、水文、气候等方面的变化演进情况,持之以恒保护梯田的原生态。

  成立保护管理机构。参照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机构建制,成立客家梯田保护管理局,高标准编制梯田保护规划,落实行动措施,统筹做好客家梯田的保护、传承、发展工作。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核心区域梯田复垦按照标准进行奖励,采取“谁种粮食谁得补贴”,对梯田核心保护区的种植农户实行财政再奖补,积极引进农业开发公司,进一步加强对撂荒梯田的流转和复耕,让梯田增绿,使“醉美天梯”得以永久保护和永续利用。

  严格民建审批制度。实行传统民居建设审批制度,坚持特色乡村建设与传统民居保护相融合,逐步恢复传统民居风貌,打造特色民宿,留住“田园老家”风光与乡愁。同时,在保持梯田原生态完整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进现行建设和谐嵌入梯田生态系统,在生态原样发展的过程中植入现代元素。

  坚持文化为魂,做好“文化传承”文章

  在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乡村振兴,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崇义客家梯田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崇义县将以成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契机,不遗余力地保护和传承客家梯田农耕文明。

  挖掘民俗文化。着重对客家文化习俗、农田生态环境、资源消耗等家底进行摸排,特别是对客家文化习俗建立完整资料库,挖掘收集整理以“舞春牛”“告圣”和唢呐等为主的客家民俗词曲,推动“三节龙”灯彩、“舞春牛”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恢复稻作习俗。组建客家梯田文化保护传承队伍,有针对性地培养民俗和礼俗从业人才,与旅游观光、互动体验相融合,在相关时节进行盛大的呈现展示,形成风尚,从而使古老的民俗礼俗得以活态延续。

  宣传农耕文化。高品位编制梯田宣传画册、建立客家梯田博物馆等,全面展示客家梯田文化。创建省级摄影文化基地,邀请主流及知名媒体、网络记者到客家梯田采风,组织各地摄影爱好者定期、不定期到梯田开展活动,让更多的梯田独特元素集中呈现在世界观众面前,扩大客家梯田文化遗产的知名度。

  坚持发展为要,做好“业态融合”文章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孵化一批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提高旅游对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水平”。崇义将以全域旅游为统领,纵深推进梯田业态融合发展,让全民参与旅游开发、共享发展红利,将旅游打造成县域第一大产业。

  推动农业绿色生态发展。依托梯田生态环境优势,采取农民土地资源流转及劳动力入股合作方式,大力扶持引进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发展绿色有机农业,让农业重回本色。加大高山梯田有机大米和高山有机茶的扶持发展力度,扩大种植规模,打造示范基地,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原住居民致富增收,提高农民种植和维护梯田的积极性。

  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实施稻田耕作、生态采摘、攀岩登山等农事体验项目,开发九层皮、黄元米果等当地原生态产品制作项目,吸引游客参与到农事体验和土特产品的制作上来,将各类农副产品项目与梯田串联,共同推动以梯田观光为主线的生态旅游产业链发展。

  推动文体融合发展。上堡整训被军史誉为军旗不倒的地方。以上堡整训90周年纪念为契机,加大红色文化挖掘力度,完成整训旧址修复改造,将上堡整训旧址打造成一个集党史教育、党性教育、廉洁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教育基地。同时,加大对传统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力度,打造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民俗示范点,修复太平天国古跑马场,挖掘整理与太平天国古跑马场有关的文化历史和逸事传说,精心打造“古色休闲体育”旅游品牌。(中共江西崇义县委书记许斌)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