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小城镇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落实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承上启下的地位与作用。
小城镇是一种“半城镇、半乡村”的城乡过渡型聚落,是连城带乡的纽带。作为城市之尾,小城镇因其区域中心地位和相对完善的功能设施,成为广大乡村区域就地就近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它的建设与发展是决胜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作为乡村之首,小城镇的发展对乡村具有辐射和引领作用,建设与发展小城镇,是补齐乡村发展滞后短板,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实质,通过发展和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从以下路径着手:
明确小城镇连城带乡的核心功能定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从小城镇的地理区位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来看,连城带乡、城乡融合是小城镇发展的核心功能特征。小城镇自身建设是首要任务,需要科学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优化小城镇与乡村腹地的功能布局和规模结构,激活小城镇环境舒适、生活成本适中、连城带乡等发展优势,围绕小城镇连城带乡的核心功能定位,加强人口流动、资源调控、产业调整、基础设施、绿色生态空间等方面的供给与管理,提升小城镇发展质量,提高小城镇经济影响力和生活环境魅力。实现以城带乡,融合发展是核心目标,以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为政策引领,挖掘小城镇与乡村腹地的资源禀赋优势,整合生产力结构差异等要素,以互补融通思路,指导小城镇与乡村形成互动融通的城乡发展格局。重视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引导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引导区域内的小城镇和乡村互动融合发展。
因地制宜地发展小城镇经济,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我国各大区域的环境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天然的差别,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小城镇经济。贵州以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为引领,把握城市绿色生态消费需求,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高山特色种养产业,走出一条符合贵州山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推动广大山区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白马村通过发展有机富硒稻米、蔬菜、牧业供给、农产品加工物流、滨水休闲农业和村屯“候鸟人”养老旅游经济的复合多功能产业,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美丽乡村建设也卓有成效。
发展特色小城镇体系,带动乡村共生发展。我国小城镇先后涌现出城市辐射型(京津冀、长三角)、乡镇企业推动型(“苏南模式”)、民营经济主导型(“温州模式”)、外资驱动型(珠三角地区)、“特色小镇”的浙江经验等多种经典小城镇发展模式。但全局来看,也面临盲从投资、粗放发展、生搬硬造、进退两难、带动乡村发展不足等难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下,需要综合统筹行政资源、市场资源配置和地方力量,共同参与到兼具乡村区域中心功能和生态宜居功能的多功能复合小城镇的集群建设中,带动乡村共生发展。特色小镇的繁荣与发展,不会单凭政策而来,需要立足于区域特色文化或产业基础,加强本土资源挖掘,聚集产业要素,以互联网+的思维,运作出小城镇发展的特色性和内生性。加强区域特色小镇的集群建设,走产业融合、兴镇带乡之路,建设和做强一批资源主导型、交通枢纽型、专业市场型、旅游休闲型、文化创意型、边贸口岸型、异地养老型等特色小城镇,形成星罗棋布的特色小城镇布局,增强其对地方乡村的吸纳力和辐射力,以点带面,使得农村地区能够更全面地接受城市能量辐射,走上依附小城镇的共生发展之路,实现乡村振兴。
优化小城镇发展环境,引领农村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改善小城镇发展的综合环境是关键,通过完善小城镇建设相关制度配套,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优化城乡公共服务,补齐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短板,增进农村区域民众福祉,吸引外出人员回镇返乡创新创业,恢复小镇活力。以经营乡村理念,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土地和基本经营制度,统筹合理运用涉农资金,理顺农村投融资体制,加快农业生产示范园区建设,扩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盘活盘清乡村本土资源与资产,培育地理标志特色产业,运用市场力量,加强农贸集市和专业市场建设。以安农富民为核心,加大富民扶贫政策项目供给,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业主体市场适应能力和增收致富能力。倡导“把酒话桑麻”的乡村生活,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满足农民就地就村城镇化的舒适生活需求,增加乡村居住的吸引力,珍视乡村聚落活态价值,传承乡土文明价值,重视传统村落和特色村镇的保护与开发,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构建人地和谐的乡村生态生活圈,为区域现代化发展提供绿色生态空间(绿水青山)和休闲怀旧的情感空间(乡愁)支撑,实现农村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记者:樊正强 谭华云,单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地区传统集贸市场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研究——以广西左、右江流域壮族地区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