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六盘水:乡村振兴 我们这么干

2018-03-09 17:35:15  来源:国际在线  责编:陈晨

  国际在线生态中国频道报道(刘蓉娜 王雅茹):作为全国贫困人口较多、贫困面积较大、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省份,贵州无疑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提及脱贫攻坚重任,孙志刚表示,2018年是贵州发展的一个考验期。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在转变思想观念上来一场革命,在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上来一场革命,在转变作风上来一场革命,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成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振兴什么?谁来振兴?怎么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贵州实践中,首创于贵州六盘水市的“三变”模式,为全国农村改革拿出“六盘水方案”,提供“贵州样板”,发出“贵州最强音”。对此,贵州省六盘水市市长李刚用两个小故事介绍了六盘水“三变”改革的情况。

  第一个故事,陶正学所在的六盘水盘州市普古彝族苗族乡舍烹村在2011年以前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当时农民人均纯收入仅700多元。2012年,陶正学与7个村民一起成立了银湖农民合作社。为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合作社以股份形式吸纳会员,村民可用土地入股,也可以现金入股,每股20万元,可多人合入一股。但当时没有一个人相信他,因为几千年来,舍烹村一直都苦巴巴的。大家也不相信他有这么好的心,不相信他会帮助大家发展产业。

   陶正学知道,自己要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致富,需要赢得乡亲们的信任。他用了三个办法:一是每股10万元,可以几家人凑钱;二是他可以先借五万;三是一年半交清。他这种奉献精神感染了乡亲们,大家凑钱把合作社办起来了。在这个合作社的带领下,现在整个村已经完全变样了,已经没有几个人记得它叫舍烹村,现在大家知道的是六盘水市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一个非常美丽的景区。除了发展旅游业,当地还发展起了猕猴桃、蓝莓、刺梨等产业。六盘水市委市政府规划了一个联村党委,现在陶正学不仅管他的村,周边的八个村2220户共5000人参加了他的合作社。2017年底,贵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9000元,舍烹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万元,比贵州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0%,3900多人全部实现脱贫。

  第二个故事,一个叫胡君的女大学毕业生的故事。她家里从事粮油贸易和矿产生意。2012年她大学毕业后回乡从事了农业产业发展,刚开始信心满满地投1.8亿建了猕猴桃基地。但结果并不理想,第一年种下去的苗只有10%的成活率,一年下来损失800多万。猕猴桃在种植过程中需要很细心的管控,雇佣关系让农民积极性不高。之后她把与农民的雇佣关系改成了合伙人关系,把土地集中起来,用土地入股,在保底分红上还可以拿效益分红。分红第一年村民收入500元,第二年增加到700元,第三年1300元,第四年可以拿到2500元。通过保底分红和效益分红机制,把农民比较牢固的跟她的产业捆绑在一起。胡君对未来也有自己的打算,她打算把基地分给农民,让农民经营,自己做加工和贸易。基地划分成若干网格,把农民分到网格里负责技术和管护,每年30%由农民分红,这样的方式也培养了一群有基础、能学到技术的农民。

  市长李刚用两个例子说清楚了六盘水为什么搞“三变”改革和怎么搞“三变”改革。

  2013年、2014年六盘水市在总结基层农民和基层群众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转”:“产权”转“股权”“资金”转“股金”“农民”转“股民”。

  2014年为了把名字叫得更准确,就把它改成了“三变”,那时候的“三变”叫:“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2015年11月份,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召开正式把“三变”提法固定了,就是现在所说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国家要强农业必须强,国家要美农村必须美,国家要富农民必须富。在乡村振兴战略面前,贵州实践出了自己的“节奏感”,并上升至国家战略,让六盘水上下精神振奋、群情激昂。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乡村振兴布局上,贵州首先坚定,同时清醒,最后有为,在新时代下,贵州通过“乡村振兴的六盘水样板”,像全球展示着新形象和新成就。

  2018年,六盘水市在“三变”改革中,将继续为全国农村改革实践出更经典的“案例”,继续续写新时代贵州发展新篇章,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探索实践出更多的“贵州样板”。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