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安湖航拍图
潘安湖湿地公园的前身,是一个坑洼不平的采煤塌陷区
人民日报讯:“是潘安湖的生态修复,让我换了个活法!”14日,在江苏徐州贾汪区马庄村,80岁的村民王秀英说。
王秀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香包”代表性传承人,潘安湖湿地公园就离她的工作室不远。尽管是冬日,公园里依然是飞鸟蹁跹、湖阔景美、游人如织。但这个人工湖的魅力,远远不止于此。
生态修复,美景重现
就在7年前,这里还是徐矿集团权台矿和旗山矿的采煤塌陷区域,坑洼破败、灰头土脸——和美丽一点关系没有,“黑、脏、乱”是它的真实面孔;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是当时周边居民的真实生活写照。
贾汪有着130年的煤炭开采史,煤矿最多的时候,大小煤矿有226对。全区累计出产原煤3.6亿吨,为江苏乃至全国早期的经济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但由于长期煤炭开采,全区塌陷地面积高达13.23万亩,占全市塌陷地面积的1/3还要多。
2001年,贾汪“7·22”瓦斯爆炸事故,让这里的226对矿井陆续关停,此前过于依靠能源的发展路径被舍弃。然而,百年采煤史已经给这座城市留下了道路断裂、村庄淹没、农田沉降的烂摊子。
资源枯竭了,思想不能枯竭。贾汪区委区政府痛定思痛,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2010年3月,贾汪区正式对潘安湖采煤塌陷区实施改造,并提出改造不仅要有决心,更要有智慧。利用采煤塌陷形成的地形地貌,通过“挖深填浅、分层剥离、交错回填”为核心的土壤重构技术,对采煤塌陷破坏的土壤进行重构,恢复土地生态调节功能。
另一个契机在2011年秋天到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出炉,贾汪名列其中。随着省、市相继出台《关于支持徐州市贾汪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意见》,对潘安湖采煤塌陷区实施改造就成为“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生动诠释。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单体投资最大的一宗土地整理项目。将总占地17400亩的塌陷区域改造治理成‘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的综合项目。”潘安湖管委会副主任胡昌龙介绍,在原来一片废墟的塌陷地上,建设成了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水面7000亩、湿地景观2000亩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成为全国采煤塌陷治理、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再造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