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生态中国频道消息:初冬时节,寒意聚起,草色微黄,笔者深入汪沟镇的田间地头,跃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标准大棚,一片片绿色蔬菜,一个个种养基地……新农村、新气象、新活力、新面貌,处处涌动着现代农业的勃勃生机。
近几年,该镇把农业转型升级工作放在促进全镇经济可持续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战略高度来抓,全力深化改革,不断加大投入,使原本步履迟缓的农业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以建设四大园区为主线,狠抓产业结构调整、涉农品牌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休闲旅游等工作,不断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使镇农业发生了化蛹为蝶的本质性变化。
为夯实产业基础,该镇围绕特色园区、农产品种植基地,将农业与交通融合发展。对百合园、竹柳园、姜氏茶园、海棠园四园之间的道路进行了新建和修建,形成路连园、园连园,路在园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美景。引导特色农产品集中连片发展,推进标准化经营,全镇67个农业种植大棚都建在交通方便、道路畅通的地方,为货物运输、交易快捷提供极大方便。
在汪沟镇竹园村,当地黄瓜种植已有20年历史,几乎家家户户种黄瓜。“汪沟位于蒙山东麓,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质清纯,不仅有利于黄瓜生长,而且有利于同化物质积累,成熟早,含糖高。”汪沟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姬光法说。该镇积极采取品牌化发展方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商标注册,加大产品开发力度。为了保护地方蔬菜,扩大汪沟黄瓜的影响力,汪沟镇专门注册了“田秀才”商标,并且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审核,获得国家地理标志性农产品称号。目前全镇发展黄瓜3000多亩,大棚680个。如今,“田秀才”黄瓜、“姜氏庄园”绿茶、海棠茶……这些耳熟能详的特色农产品,形成了一张张闪亮的名片。
“我和老伴现在在茶园上班,每天8小时工作,下班后就回去照顾孙子,每月还能休息几天,这样一年还能挣3万元。”说起这些,姜开英一脸的满足。
笔者了解到,他们老两口把家里的几亩地流转出去,这样还可收租金,小日子过得很是红火。而如今在汪沟镇,像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据了解,发展乡村特色农业,对汪沟镇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姜氏茶园围绕政府脱贫攻坚战略部署,采取“合作社产业+农户”的产业扶贫运作模式,协调帮扶对象制定脱贫计划,发展致富项目,主动给帮扶对象送惠农政策、致富信息、技能技术,加快推进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姜氏茶园一期共占地600亩,其中320亩为省定贫困村杏花社区土地,通过村集体调整土地,共计123户贫困户流转土地260亩,2016年的土地流转平均费用为每亩每年1500元。累计提供就业岗位85个,聘用长期用工5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19人,人均年增收可达2万元。
观赏孔雀开屏,给鸸鹋喂食,开展“沂蒙小八路”活动……在兰山区重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汪沟镇万木竹柳乐园,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让游人流连忘返。近年来,汪沟镇竹柳基地借助兰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竹柳基地积极引入休闲文化项目,走上了“文化+农业”的转型升级之路。竹柳基地只是汪沟镇农旅融合的一个缩影,该镇以农业为基础,全面打造全域旅游精品项目,先后支持建设了千木海棠园、姜氏茶园、万木竹柳乐园和中华合园等特色园区,将休闲观光、农家乐、农耕文化、拓展健身等文化元素融入到农业经营中。积极发展城郊旅游新模式,依托现有农业资源,鼓励农村技术能手发展特色种植业,将果蔬种植向“采摘一日游”等休闲项目引导,形成了农业“接二连三”的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目前,该镇已发展黄瓜、草莓、蓝莓、甜瓜、樱桃、茶叶、海棠果和樱桃等休闲采摘园20余处。(供稿单位:兰山区扶贫办 作者:刘涛 编辑:王雅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