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环境促进经济发展——通化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纪实

2017-07-06 16:56:45  来源:国际在线  责编:陈晨

  国际在线生态中国频道: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以来,通化市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和改善民生两大重点,确定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运作、高水平建设”的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全面提升了新农村建设水平,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

  明确目标,齐抓共管,协调发展。通化市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启动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共同协调推进工作机制。落实了市委常委联系县(市、区)、市级领导包点、部门帮扶、企业帮建的帮扶工作责任制,形成了“一村三帮”、“村企共建、村企互赢”合力共建新农村的工作格局。为了更加有效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通化市2006—2020年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新农村建设考核办法》、《部门包保方案》、《环境整治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规范了建设新农村的标准、类型、考核办法和程序,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同时,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通化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有针对性地制定下发《年度工作方案》或《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目标和措施。

  典型示范,创新思路,整体推进。2006年以来,通化市新农村建设经历了试点、推进、示范、整体推进、打造具有通化特色的标杆村五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坚持“以点带面、点线结合、扩面成片”的原则,突出抓重点、树品牌,将全市农村按地域、产业、富裕程度、民族特点等,分门别类,重点培养一批生态环境好、旧村改造力度大、异地新建速度快、城镇辐射能力强的典型,给予重点建设和扶持。2006—2009年,通化市先后启动了整体推进县2个、乡镇10个,省市县乡四级试点村119个;2010—2012年,实施了第一轮“百村示范、全面提升”工程;2013年,实施了第二轮“百村示范、全面提升”工程;2014年,启动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31个重点村建设;2016年,实施第二轮新农村建设32个重点村建设。通化县在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先行一步,于2008年率先启动了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县试点工程,重点实施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实现了农村环境整体提升,推动了全市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目前,按照《通化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办法》,经考核评比,全市行政村全部达到达标村的标准,有50%以上的村达到先进村的标准,175个村达到标兵村标准,10个村达到标杆村标准。

  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推进城镇化步伐。通化市从解决“路水电气房”等农民最关心、最需要、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实施了创建标杆村、打造魅力乡村、农村危旧房改造等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各级政府和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并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发挥资金的最大带动效应。各县(市、区)财政也都设立了一定规模的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了政府资金支助、农民自助、包保单位赞助和社会各界捐助的投入机制。五年来,全市各级财政列支专项资金20多亿元,其中县级财政投入6.6亿元、乡镇财政投入5.7元、村集体投入7.7亿元。市委、市政府连续九年开展包保帮扶工作,投入帮扶资金7326万元,社会和个人捐助投入2158万元。全市行政村累计完成新农村建设项目2万项,完成投资416亿元,其中,产业发展项目7885个,完成投资333亿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854个,完成投资64亿元;社会公益事业项目3874个,完成投资19亿元。累计改造农村危旧房6.1万户;建设农村水泥路2008公里;修建边沟1466公里;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322处,受益人口110万人;修砌围墙264万延长米;修建统一大门3.1万个;农村健身广场、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