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2017-05-03 14:24:18  来源:国际在线  责编:陈晨

  国际在线生态中国频道:长白山满族剪纸于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项目保护单位的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多年来把长白山满族民间美术的挖掘、抢救与保护、研究纳入教学中,使“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等1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薪尽火传,先后入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82年,时任通化县艺术馆副馆长的王纯信,在参加一次文化馆举办的民间剪纸展览时,发现了几幅奇特的剪纸,特别是一张十分罕见的头对头的《龟与蛙》剪纸,剪技奇特,动物身上不打毛,线条粗犷,眼睛是用香火烧出来的,和所见过的剪纸风格十分不同。王纯信找到作者倪友芝。倪友芝告诉王纯信,这是姥姥、妈妈教给她的一种剪纸技法,具体是什么含义,自己也说不清楚。带着许多疑问,王纯信查阅了满族的典志、辞书,终于弄明白了,龟与蛙是满族的图腾,而倪友芝的剪纸是典型的满族剪纸作品。

  据介绍,满族人最初使用树皮、树叶、布帛等为材料剪镂,由于材料厚,不易折叠,使得剪镂外形必须简洁,内部镂空少,这一方法得到延续,如今即便使用纸材也依然保留了造型简洁整体的特征。过去百姓家很少有彩纸,多使用毛头纸,为使剪纸醒目突出,采用烟熏的手法,产生了黑色剪纸,也可将多幅小剪纸摆放在一张大纸上经烟熏后,揭掉剪纸变成一张内容丰富整体的黑底白画年画,将揭掉的多张熏黑的小幅剪纸粘贴在墙上又可组合成一张白底黑画年画。满族民间剪纸作为活态文化,原汁原味地保存至今,可说是满族古老民族民间文化的“活化石”。

  然而,随着多位剪纸传承人的先后故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消亡。于是,在通化师范学院教授王纯信等学者的倡议下,通化师范学院将满族剪纸、刺绣的研究成果编写成教材,先后出版了《长白山满族剪纸》、《满族民间美术》、《满族民间剪纸》、《萨满剪纸考释》、《满族枕头顶刺绣》等,开设了满族民间美术课。(供稿单位:通化市旅游局 编辑:王雅茹)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