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讯:长江经济带建设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在西南地区各民族地区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国家战略与建设发展的统一?如何以生态发展为核心,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如何加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交流与民生发展?
4月15-17日,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与长江师范学院共同举办“长江经济带与民族地区发展研讨会”,来自全国十余个省、市、自治区,近90名专家学者围绕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区域产业绿色创新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等进行宏观思考与理论探讨。
长江经济带建设 首要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会长何耀华针对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农业发展、民生改善、对外开放提出了四条建议,要围绕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产业的发展,着力研究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要研究上游以生态保护贡献为基础的中下游对上游的生态补偿政策,使保护生态的民族享受到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红利,以实现上游与中下游的互动发展。
“生态文明是与工业文明完全不同的文明类型,那么生态文明的运行规则就不能仅仅立足于企业的利益回收。”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院长罗康隆从中西方理论的角度阐述了生态文明观的孕育、起步、发展和基本属性,他表示,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保护需要动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对物流、能流实施精准的节制,以确保人与自然的再和谐。
贵州省凯里学院黔东南发展研究院院长傅安辉认为,长江经济带建设,应该是以长江水资源为基础,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从治理水源污染、水土流失、加强环境污染防控、建立长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等。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何大勇以昆明市云龙水库石板河小流域为例,提出建立“生态功能区”之理论,来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在对生态文明的研究上,我们不仅要有宏观上的了解,更需要我们深入基层,到最能体现生态的地方实地考察。”四川大学石硕教授评议时表示。
对于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具体战略,与会专家一致认可《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定位。
西南地区协同发展 少数民族民生民计是核心
研讨会上,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车明怀、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赵心愚、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原主任覃彩銮、长江师范学院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李良品教授做了题为《论青藏高原及过渡区域各民族密切交流的历史活动》、《〈西藏纪游〉资料的一个重要来源》、《论布洛陀文化的当代价值》、《元明清时期土司的地理分布》的学术报告,对西南民族地区的历史文明、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等进行了简报,并在分组讨论中做了深入研讨。
长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彭寿清表示,长江师范学院坚持民族学学科的重点建设,打造地域科研平台、组建地域研究团队、主持民族研究项目。建设2个重庆市人文社科基地、4个部委共建基地、20余个田野考察工作站等平台,集聚了一批在西南地区甚至全国有影响的民族学、人类学学者,在乌江流域、武陵山区、土司文化等学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近五年上述领域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包括重大项目1项),承担各级各类项目60余项,1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等国家级奖项3项,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奖、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二三等奖9项,凝练形成了“多学科、跨民族、全流域”的独特研究范式,树立了独具特色的学术地理坐标。
据悉,本次会议中与会专家学者重点针对西南少数民族民生民计问题,主要集中在政治保障、小康社会、城镇建设、城乡统筹、扶贫参与、基础设施改善、旅游发展、区域旅游、脱贫攻坚等方面,为西南民族地区发展战略提供可行性建议和理论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近9个月的会议筹备,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和长江师范学院共征集到涵盖“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西南民族生计”“西南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学与人类学学科理论探索”等领域高质量论文40余篇,论文摘要近20篇。在我国学术界及高校繁荣学术、创新理论、服务地方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此次会议顺利召开体现了专家学者对国家战略的回应与思考。
此外,本次会议另一重要议程是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召开第九届四次常务理事会,决定实行双会长负责制,云南民族大学校长那金华教授、四川民族研究所袁晓文研究员接替民族学家、历史学家何耀华先生,成为新任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