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是心中的“一团火”

2019-01-07 13:57:41  来源:青海日报  责编:陈晨

  青海日报讯:隆冬时节,楚玛尔河流量骤减,流速变缓;山坡上枯萎的草摇摆不定,草场显得越发荒凉。

  在县委宣传部部长杨希红的引领下,我们沿着楚玛尔河逆流而上,去探访草原深处的贫困户。

  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可供发展的产业有限,限制的因素居多,全县4.53万人,畜牧业占比达到近7成,识别贫困对象3309户954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1.8%,是我省乃至全国条件最为艰苦、经济发展最为滞后的县份之一。

  走进叶格乡红旗村拖格俄加合作社社员塔桑的家中,狭小的屋子里,火炉里烧着牛粪,崭新的电暖气散发着热气,塔桑正在计划着明天要做的事情。

  “家里的牛羊都入合作社了,大儿子在合作社专门负责放牧,2018年分红分到21330元,小儿子开了理发店,2018年挣到8000元,加上草场补贴的12000元,年收入达到4万元了。”说到2018年自己家中生活的变化,塔桑一边算着账,一边说道。

  “说说你的小儿子吧,啥时候学的理发技术,理发店开在哪里了?收入怎么样?”杨希红部长直接开门见山地问道。

  “好着,好着!”塔桑忙着继续埋头算着账,草草寥寥地回答道。一旁的妻子央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靠了过来,往炉子里送了一铲牛粪,干咳了几声。塔桑仿佛接到了指令,放下笔头,连忙招呼,语速瞬间变急,人也变得开朗、激动起来。

  “好得很,小儿子的理发店开在了县城商业气息最浓的扶贫产业一条街,是两层小洋楼,一楼开店,二楼住宿,方便着呢。能摘掉贫穷的帽子,能有今天的好日子,靠的是政府的扶贫政策!”塔桑急忙从手机上给我们“炫耀”小儿子的理发店,还时不时用微信朋友圈推广。

  据了解,曲麻莱县农牧民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属全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的精准扶贫产业转型服务平台(技能培训中心)。中心按照“一村一技,一户一能,一人一策,一员一档”的工作思路,负责全县牧民、牧区剩余劳动力就业创业的培训和组织协调工作,为提高牧民群众运用现代科技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技能培训学校将全县330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创业促进就业扶持政策和创业资金支持范围,有针对性地开展短期技能、实用技术、致富带头人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定向输出贫困劳动力,使迁居县城的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户和广大牧民群众拥有了一技之长。自2016年农牧民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成立,参加技能培训学员达到1020人次。

  塔桑的小儿子索南扎西就是2017年参加培训的,参加完为期11个月的培训,成绩合格后,索南扎西在县城开了一家理发店,一起参加培训的学员有的还将理发店开在了西藏、格尔木、西宁、玉树等周边地区。

  “除了理发,技能培训学校里还有汽修、唐卡、民族服装制作、厨艺培训、手工艺编织、挖机、装载机司机等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前些天还听说有哲嘎说唱、藏戏说唱的培训,等忙完了,我也去学点,现在的生活比火还‘旺’。”塔桑揭开炉盖儿,继续往炉子里送了一铲牛粪,腾起的火焰映着他的脸,满足的笑容愈加灿烂。

  何为“脱贫”?对于很多人来说,它是笔下的名词,或者是新闻中的数字。而从塔桑的身上,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脱贫”对于像他这样的亲历者而言,脱贫是更旺的炉火,是桌上更丰盛的饭菜,也是身上更足的干劲和脸上更多的精气神。(作者 洪玉杰)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