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绿意浓

2017-12-21 15:11:43  来源:光明日报  责编:陈晨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文章内容

黑龙江自然风光

  光明日报讯:香喷喷的大米饭、口感细腻的溜达鸡、甜度适中的蓝莓果干。日前,哈尔滨绿色食品展销会登陆上海滩,吸引大量上海市民品尝购买。“黑龙江的生态环境好,生长的农副产品健康营养。以前都是在超市买,这次到家门口展销,决不能错过机会。”上海市民张女士说。

  “这是我们第6年在上海办绿色食品展销会,一年比一年效果好,人们对黑龙江绿色食品逐渐从认知到认可。”哈尔滨市农委专员徐健说。

  黑龙江农产品素以品质优良、有机安全著称,是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近年来,黑龙江省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业,昔日大粮仓正在成为全国放心大厨房。2016年黑龙江省新增高标准生态农田665.4万亩,建设“互联网+”高标准绿色有机种植示范基地1316个。

  为加大黑土地生态保护力度,黑龙江省印发《黑龙江省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方案》,制定《农业“三减”技术指导意见》,新更换标准化喷头体20万套,建成国际领先水平的集中配药服务站4个,新购置水稻侧深施肥机械4746 台,落实有机肥提质增效试验示范点次221个,覆盖面积500万亩。全省农业“三减”示范面积达3054万亩。

  如今,保护好黑土地使之能够永续利用成为黑龙江农民的共识。

  在绥化海伦市前进乡双泉村,施有机肥让农民尝到了甜头。“我们将河泥、秸秆和畜禽粪便按比例混合,加入生物菌剂生产出有机肥。种植食用玉米磨大馇子、小馇子、玉米面,大馇子去年每斤卖到3元,每公顷产量在1.7万斤左右,毛收入在2.7万元左右,而普通玉米每公顷毛收入按照去年的价格,也就8000元左右。”双泉村党支部书记吴艳龙说。

  绥化市还探索推行新耕作技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从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入手,大力推进“三·三”轮耕制度。大面积组织实施深松整地,落实农业“三减”面积760万亩,化肥施用量比去年减少4万吨。其中推广水稻测深施肥面积2万亩,占全省推广面积的50%以上。

  农业大市佳木斯充分利用稻田、大田的土地资源,发展蟹稻、鸭稻、鱼稻等,通过种养结合、互利互促的绿色种养模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

  今年,佳木斯市桦川县五良纯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采用“鱼鸭蟹稻共育”的立体水稻栽培模式获得了不菲的收益。“去除生产成本,水稻每公顷纯利润达4万元,是普通种植的两倍,除了水稻,鸭子和鱼还能多卖一份钱。”合作社理事长付延飞说。

  在黑龙江省,采用绿色有机方式生产农产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越来越多。目前,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760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实物总量、标准化生产水准、产品品质和品牌影响力等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绿色食品是黑龙江的优势,已成为黑龙江现代农业的金字招牌和亮丽名片。”黑龙江省农委负责人说。

  来自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统计显示,目前黑龙江绿色食品省外销售额超过千亿元,产品遍布全国,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不仅要涵养自然生态,探索实践绿色种植方式,更要建立安全放心的产品可追溯体系。

  在黑龙江省望奎县龙娃农业产品生产区,随手抓起流水线上的一袋稻米、掏出手机扫一扫包装上的二维码,就会出现一个信息框。这包大米从选种、育苗、插秧到田间管理、生产加工等所有环节均一目了然。

  “黑土地不仅管粮食安全,还能管好舌尖上的安全,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公司董事长翟清斌说。

  围绕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黑龙江省农委下发了绿色有机食品种植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搭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已为600余家企业、合作社提供追溯服务。全省超半数的绿色有机食品企业及其产品都进入了省级平台或第三方追溯平台(记者 赵洪波 张士英)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