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探寻“两山”转化幸福路

2019-11-25 10:13:27  来源:中国环境报  责编:陈晨

  “为啥选这里?因为水好、山好、环境好,我相信一定可以在这里打造出一个不一样的世外自然精品采摘园。”安徽省岳西县毛尖山乡王畈村悠然生态农业的王玉自信地说。

  五六年前,这个藏在大别山深处人均耕地只有0.3亩的小村庄,经济发展缓慢,默默无闻。如今,随着“生态萄园”“绿色王畈”等品牌的打造,王畈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山水资源,生态旅游如火如荼,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的年客流量。

  王畈村的成功,仅仅是岳西县近年来践行“两山”理论、推进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个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天然花园”,在实践创新中走出了一条“两山”共生之路、转化之路,努力打造安徽生态文明建设样板的岳西模式,在2018年获得了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

  因地制宜促发展 写好生态文章

  鲜花古墩沧桑屹立,古树名木厚重悠远。大别山三大主峰均坐落于岳西县,县域内千米以上山峰有69座,俗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岳西县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6.4%,优良天数保持90%以上,被安徽省定位为大别山森林生态安全屏障。

  “我们在发展经济、脱贫攻坚的同时,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以‘生态优先、加速崛起、富民兴县’为主线,充分发挥生态最大优势,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岳西县县长江春生说。

  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岳西县余畈村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生态绿色种植致富路。

  以前,余畈村的水田都用来种植水稻,然而余畈村属于高寒山区乡镇,到了水稻灌浆期,经常会遇上低温天气,水稻产量大幅减少,甚至颗粒无收。

  近年来,余畈村根据自然环境,选取了适宜生长的茭白,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在镇村的积极推动和农民协会、种植大户的共同努力下,余畈村1300亩水田全部种植茭白,逐步走上正轨。截至目前,余畈村高山茭白亩产价值7500元,村里仅此一项产值就突破一千万元。

  “余畈村的生态环境好,不仅水源充足而且水质好,水源主要是山泉水,这种冷静水非常适合茭白生长。一般地方种植茭白一年只有一季,而我们可以种两季,与其他地区错季上市,而且因为水质好,茭白也更加细嫩,广受好评。”岳西县原生态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艳华介绍说。

  余畈村的人们明白,茭白的丰收离不开余畈村优美的生态环境。随着茭白产业的发展,余畈村开始探索茭白秸秆处理。

  “我们依托专业合作社和药企,实现了秸秆颗粒加工,实现循环利用和秸秆还田。去年我们村还自发创办了余畈茭白秸秆加工编制有限公司,利用茭白秸秆编织工艺品,一年的销售额达到了40万元。”王艳华说。

  小产业带动大循环 做好生态产业

  走近岳西县来榜镇,环绕在周边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怡。从小生长在这里的吴青松,在外求学谋职之后,毅然回到了家乡,开创了思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小产业带动出大循环。

  “我从小在来榜长大,知道家乡的百姓种桑养蚕,而桑树的桑枝农户自己没有办法好好利用,不是随意丢弃,就是拿回家烧火,或者像秸秆一样焚烧掉,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环境。学成归来后,我就想拿桑枝做做文章。”吴青松说。

  三年的时间里,吴青松自己摸索学习,将农户的桑枝收集后粉碎作为原料,搅拌装袋,灭菌后接种食(药)用菌,生产桑枝木耳、桑枝香菇、桑枝天麻等,一年可以产菌包300万袋,产值1500万元。

  将桑枝循环利用,不仅保护了山林资源,也带动了周边村镇扶贫,将生态绿色变成了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思远公司为周边村民提供技术服务,给他们搭建基地,让贫困户可以进行种植,公司再进行保价回收,同时生产用工聘用贫困户超过60%。各项工作,覆盖了100余户贫困户。

  “我在这里摘一天木耳,可以有80块钱的收入,而且来上班的时间灵活,不农忙的时候过来就可以,不仅赚钱了还不耽误家里种地。”关河村的刘和香一边采摘着木耳,一边开心地对记者说。

  去年,思远生态农业的食用菌产品通过了绿色有机认证,开始包装进行统一品牌销售。“我们已经上线了中石化团购网、国家扶贫网等在线销售渠道,我也相信我们还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空间。”吴青松说。

  “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岳西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吸引了八方来客。来自台湾的企业家罗锡炼就在岳西县新浒村投资了1.2亿元,打造高端的黄金芽茶。

  “我不仅要打造有中国特色的红茶,对接出口,打造出国际影响力,还要同时带动地方村民致富,带动村特色产业发展。”罗锡炼说。

  他在新浒村建设茶园,种植生态无污染的黄金芽茶,建造了标准化茶厂,形成产、制、销一条龙。同时,借着黄金芽茶茶期长、茶园中数月金黄一片的特点,罗锡炼将茶园打造成休闲、赏茶、品茶于一体的休闲乡村游项目,配套果园菜园采摘,给新浒村的村民们带来了更多的收入。

  依托好山好水 发展生态旅游

  除了打好绿色产业牌,岳西县还依托生态环境优势打出绿色生态旅游牌,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整村脱贫。

  岳西县石关乡年均气温近14摄氏度,夏季平均气温25摄氏度,“夏天喝稀饭不淌汗”,是避暑胜地。石关乡党委书记储德林介绍说,现在石关乡全乡都在大力发展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尤其是夏季的休闲旅游,很多游客因为经常过来休闲旅游,连行李都不带走,直接寄放在农家乐中。

  石关候鸟村养生养老休闲避暑旅游声名鹊起。候鸟村的朱芳芳原本在外打工,去年因为孩子上学才回到家乡。看到家乡的变化,她也将家里的房子装修完善,开起了“闲云居”农家乐。

  “我们家一共有8个房间,不算村里规模大的农家乐,今年夏天生意最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收入两万多元。”朱芳芳说。

  优美的环境离不开当地人们的悉心保护。

  “我们乡开发公益性岗位,成立以书记、乡长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每天不间断巡河护林,守护好全乡宝贵的林、河资源,让这一方好山好水,养育我们一方人。”储德林说。

  不仅是石关乡,岳西县全县围绕全域旅游战略定位,突出“旅游+”理念,推动文旅、农旅、工旅、商旅、城旅等产业融合,建成国家4A级景区5个,国家水利风景区2个。

  “我们狠抓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旅游业整体转型提升,发展农家乐经营户1000余家,加快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特色农业、文化等深度融合,2018年接待游客1180万人次,综合收入80.5亿元。” 江春生介绍说。

  从“上山砍树不温饱、下河捕鱼来果腹”到“上山能脱贫,下山能致富”,随着不断的探索创新,岳西县找到了“两山”转化的绿色发展之路。(作者 吕望舒)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