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让治霾更精准

2019-02-21 09:45:22  来源:中国环境报  责编:陈晨

  “专家仔细‘把脉问诊’,甚至从原单位调集设备支持我们,他们给出的提议,我们特别珍惜。”提起跟踪研究的治霾专家团队,山东省德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科科长张培勇如是说。

  2018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科技在精准治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精细源解析 精准锁“病灶”

  大气污染,表现在天上,根子在地上。因此,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必须找准病根,方能对症下药,从源头消除污染因子。

  从2017年下半年起,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以下简称攻关中心)派出28个工作组、500多人深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开展驻点跟踪研究,向地方政府和攻关中心报送工作简报、成果信息专报近2000份,2018年又推广至汾渭平原。攻关中心通过开展排放清单编制和城市颗粒物来源解析,初步摸清了“2+26”城市污染特征和来源。

  在山东省德州市,工作组跟踪研究,驻点指导,掌握污染防治的第一手资料,为当地大气污染治理“开方抓药”。2018年1-12月,德州市空气质量变化幅度达12.2%,重污染天数减少17天。

  在河南省鹤壁市,工作组在重污染过程结束后编制形成重污染天气管控研究分析报告,分析城市间污染物传输情况、重污染过程中各类污染物所占比例,提供有效应对方案。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李俊华教授不仅是河南省安阳市跟踪研究工作组负责人,还是地道的安阳人。他说:“去年天气最热的时候,工作组系统普查了9大类污染物情况,制定了污染源清单。过去一年,工作组连续采样,对大气颗粒物进行了系统性的源解析。从数据来看,安阳市的主要污染源是工业、扬尘、燃煤和机动车。”

  “我们与中国环境科学院和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等建立了厅院合作协议,71位专家组成污染防治顾问团,对21个城市做了详细梳理,基本把问题的症结找到了,找准了,这样下一步就可以做到综合施策,精准治霾。”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于会文说。

  一市定一策 送上“神助攻”

  在制定排放清单、做好源解析的基础上,工作组为各市提出“一市一策”综合解决方案和重点污染源控制与治理技术方案,为精准施策、精准治霾送上“神助攻”。

  攻关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表示,“2+26”城市及区域精细化来源解析结果和高时空分辨率的排放清单,支撑了各地方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提高了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性。

  “国家队”与“地方队”联手,解决了科研成果不落地、地方政府“有想法、没办法”的问题。

  结合排放清单,工作组下沉河北省廊坊市各区县,对近500家企业进行“一对一”指导,明确预案减排措施中不同预警级别下的限、停产措施。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建立了一支600多人的专家队伍提供技术支撑,并派出专家组针对锅炉整治等重点问题进行精细化排查,量身打造解决方案。

  江苏省徐州市组织了一支30余人的团队实地调研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走进施工工程以及港口码头堆场等场所了解情况。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所长赵秋月表示,希望专家们能够给徐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出谋划策。

  “去年春节刚过,我们就请各行各业的专家齐聚安阳,确立减排目标,梳理技术路线,进行行业指导。”李俊华指着重点行业企业名单说,“专家们还为企业度身定制‘一企一策’,开展深度改造。”

  “专家开的药方就是灵。”浙江省海宁经济开发区一家纺织企业的负责人对专家团队赞不绝口。这家企业此前安装过废气处理装置,但排污指标时好时坏。专家结合该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排放情况制定改造方案,推荐了更先进的定型机废气治理装置,并在烟囱上安装了检测系统,一旦有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处理。

  “它有两级冷却,可以确保废气出来时温度更低,后续静电处理就能更彻底,整体来看,效果比原来提升了好几倍。”企业负责人介绍说,“以前每天早上醒来,最关心的就是排放有没有达标,生怕出问题。现在有专家指导,我们把环保做好了,生产起来心里也更踏实了。”

  安阳市一家煤化工企业负责人拿出一组数字:“根据‘一企一策’的要求,我们在环保上投资1.5亿元引入了5套脱硫脱硝设备,实现了超低排放,还提高了原料利用率。去年的年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是有史以来环保投入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

  管理智能化 不搞“一刀切”

  要想实现精细化管理,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过去我们的环境执法往往是经验式、任务式的,现在有了这些高科技设备,我们的执法更加精准。”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总队长赵志威介绍。

  据了解,生态环境部在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布设了3000余个小微PM2.5监测站,打开“天眼”,精准识别污染异常高值片区,辅助环境监察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巡查工作,改变以往“扫街”式的巡查方式,实现了执法模式的转变,提高了执法工作效率。

  为实施空气质量智能精细化管理,各地纷纷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实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向“内涵型减排”“精细化管理”“科技化支撑”“精准化治理”转变。

  2018年,全国共建设区县空气质量监测站点3500多个,基本覆盖中东部省份各个区县,全国空气质量排名发布范围从74个城市扩大到169个城市。

  8188家涉气重点排污单位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并联网,依法公开排污信息。

  全国6113家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实现“国家—省级—城市”三级联网监控,各地安装机动车遥感检测设备639台(套)。

  天津市建成646套高架视频监控装置,采用“互联网+高架视频”技术,全方位、全天候监控全市所有涉农区的秸秆焚烧情况。配备“千里眼”后,天津市2018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

  四川省成都市依托地面大气自动监测网络,将施工工地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接入“天地空一体化”监测平台。“过去没有哪个部门能说清楚成都究竟有多少个工地,现在我们掌握了成都全部工地的情况,执法人员、督查人员和网格员的工作也更有针对性。”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说。

  赵志威表示,通过使用技术手段开展精准执法,就是要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环境管理的精细化水平,进而改善环境质量。(作者 李玲玉)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