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更多长效政策促绿色发展

2018-05-03 09:45:55  来源:农民日报  责编:陈晨

  日前,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在浙江省宁波市举办了第三届现代生态农业研讨会,其间还发布了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等单位联合完成的《中国生态农场典型案例调查报告》,举办了“天胜农牧杯”创新创业竞赛。会议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每到专家分享沙龙环节,台下听众提问踊跃,内容涵盖技术、政策、市场信息以及经营策略。记者在现场感受到,生态农业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先行者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带来了极大鼓励,从业者的心态正在由“要我试”到“我要做”转变。

  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要求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给生态农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社会对生态农业的重视也愈发强烈。

  的确,由于我国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布局与环境匹配度。这一变化已成为社会共识,成为众多农业从业者的主动追求。

  据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理事长王衍亮介绍,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循环农业探索工作,先后2批建成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0余个,带动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500多个,建成生态农业示范点2000多处,探索形成了“猪-沼-果”、“四位一体”、稻鱼共生、林果间作等一大批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近年来,进一步加大试点示范力度,在全国相继支持3个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10个循环农业示范市、28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启动建设了13个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已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乡、村、基地五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带动体系。

  耕者用心,食者安心

  ——让鸭子为食品安全背书

  参加研讨会的黑龙江省五常市川北道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方永江向大家分享了他的“鸭-菌-稻”模式,即通过在稻田养鸭、种木耳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生产出优质农产品。

  方永江说,鸭子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起到了五大作用:一是除草,鸭子在田间觅食和嬉戏,除草率能达到95%左右。二是除虫,水稻返青后正是潜叶蝇产卵期,成蝇飞来产卵就会被鸭子吃掉,被吃掉的还有负泥虫和二化螟成虫。三是培肥地力,鸭子粪便氮肥含量很高,能起到很好的二次追肥和培肥地力作用。四是浑水,鸭子在稻田里游弋,上下搅动,增加了水中的氧气。五是根部修剪,鸭子捕食时会把稻子的浮根咬断,使水稻根须扎到更深处,充分吸收土壤中的营养。

  在他的眼里,每亩稻田投放的13~14只鸭子,不但是水稻种植的好劳力,而且还是水稻质量安全的背书者,因为鸭子在用了农药的稻田是不能存活的。以“耕者的用心换取食者的安心”,体现了生态农业的本真。

  到了7~8月份,鸭子撤出,富硒黑木耳挂到水稻田。此时秋高气爽、昼夜温差大,水稻田里产生大量的露水,可供应木耳水分,同时水稻遮阴为木耳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水稻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气,而木耳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两者正好互补。木耳生长的载体是锯末和麦麸,也是很好的有机质,木耳采摘后,载体回填到田中,能起到增加有机质作用。

  方永江表示,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增加科技含量,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不减产,土壤有机质不降低,黑土层不变薄不下降,促进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的平衡,从而解决了粮食产量、食品安全、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

  到了会议茶歇时间,方永江立刻被人群簇拥起来,有人要求合作、有人提出技术咨询,还有“高人”帮他点拨未来……

  垃圾没了,耕地肥了

  ——小蚯蚓带来大变化

  来自山东省济南瓦力农业科技公司的刘芳在这次创新创业竞赛中荣获了唯一的一等奖。她通过养殖蚯蚓,消纳了方圆30公里内的农业废弃物,生产的蚯蚓粪销往全国各地。

  经历过商海起伏的刘芳曾经在家侍弄花花草草来“疗伤”。她偶然发现,施用蚯蚓粪后,没精打采的花草很快变得精神抖擞了。专家告诉她,“一斤蚯蚓粪,至少能顶10斤农家肥。”

  刘芳隐约感觉到这是一条新的创业之路。她所在的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是全国闻名的蔬菜种植基地,西红柿、西葫芦等采摘后,剩下的菜叶、秸秆成了令人头疼的垃圾。而蚯蚓最喜欢食用菜叶、秸秆和畜禽粪便。她和她的团队将收集的秸秆经过机器粉碎,与牛粪按照一定比例搅拌给蚯蚓喂食,只需20多天,一堆畜禽粪便和秸秆就能变成蚯蚓粪。“自从用上蚯蚓粪,西红柿产量提高了,还能提前上市,口感也好很多,大棚里几乎没有死棵现象。”西红柿种植户付建村说。

  刘芳介绍,蚯蚓能处理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产出高级有机肥;能作为饲料用于家禽养殖,喂食蚯蚓的鸭蛋市场价高达3元一个;还可提取蚓激酶,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以前村里的蔬菜秸秆填满了沟,臭遍了村,现在全部拉去喂了蚯蚓,蚯蚓粪又成了种菜的好肥料,真没想到!”皇城镇小铁佛村党支部书记吴文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连连称奇。

  在竞赛中的提问环节,刘芳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农村秸秆资源丰富,获取成本很低,畜禽粪便的价格跟蚯蚓粪肥市场价格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在绿色生态理念下,优质有机肥的销路是不发愁的。她的项目路演获得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短期项目多,长效政策少

  ——生态农业需要加快推进制度性建设

  一家一户难以发展生态农业。各地的生态农场一般先要建设物质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生态平衡系统。但这些系统的建设都带有公益性质,难以获得资金上的回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季语气坚定地对记者表示,生态农业完全可以做到优质高产,只是其中的生态科技应用必定会造成农产品成本的提高,应该享受政策的倾斜。

  河南安阳农科院研究员刘庆生表示,当前作物的同一性严重,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比如在中原地区,应该把单一的小麦-玉米生产模式改为小麦-谷子、小麦-大豆等种植模式。另外还应该在农田周边及边角地、坟墓、林下栽植景观花带和生物缓冲带,为害虫天敌和授粉昆虫提供栖息地。不过这样一来,也有可能造成经营成本的提高。

  宁波市海曙区胜丰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朱升海对生态农业创业者的困难认识深刻:一是品牌建设难,需要长期投入,持续维持信用;二是产品销售难,进入市场竞争力弱,销售渠道成本高;三是吸引人才难,因为农业效益不高,就业环境艰苦。但是生态农业创业者的素质要求还很高,一般人难以胜任。要懂经营管理、生产技术、项目申报……

  大家认为,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当前面临大好机遇,但挑战也很严峻。综合起来看,一是种养加工产业发展不协调,使区域种养业失衡,导致资源变成了污染源。二是生态农业补偿制度滞后于生态农业建设实践。三是生态农业技术模式难以落地,尚未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指南,农户在生产中难以操作。

  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骆世明教授考察比较了多国生态农业现状。他认为,我们在农业生产领域往往是有项目就有补贴,对生态影响考虑不充分。生态农业往往是单一扶持项目多,长效政策少;原则陈述多,具体规定少。而在欧盟,农户只要符合绿色农业政策就获得相应的政府补贴,比如保留5%的永久草地、符合作物多样性布局要求等;美国密西西比州制订的《农业最佳管理措施手册》,具体规定非常细致,我们是否也可以由相关协会牵头制定一系列生态农业规程呢?或者一个省甚至一个市出台一个生态农业具体操作、具体补贴细则呢?生态农业建设已经到了加快推进制度性建设的时候了。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秘书长高尚宾在会上表示,国家已经印发了《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下发了《关于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的通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下一步还会进一步健全绿色发展制度,强化绿色科技支撑,实施一批绿色发展重大行动。(记者 王泽农)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