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绿”许诺的“圣地蓝”

2018-01-31 10:40:25  来源:陕西日报  责编:陈晨

  陕西日报讯:澎湃新闻记者朱伟辉没有想到,当他踏上所谓的黄土高原时,既没看到黄沙漫漫,也感受不到荒凉寂寥。相反,迎接他的竟是无边的树林和蓝得耀眼的天。 

  1月15日,当中宣部组织30余家中央和地方媒体、150多名由编辑记者和专家组成的团队来到延安时,每个人都被延安湛蓝的天深深地感动了。 

  “‘解放区’的天当真是晴朗的天啊!”朱伟辉这样打趣地说。中宣部此次组织的“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主题采访活动是从上海启动的。从上海石库门到延安杨家岭,从我们党诞生的地方到走向全国胜利的地方,大家说真是越走天越蓝。 

  延安的天为什么会这么蓝?这是很多人曾提过的问题。 

  “因为我们有黄土绿。”很多延安人都会这样说。查询延安市卫星遥感植被覆盖图像,2000年的延安还是一半黄一半绿,北面几乎看不到绿色。但是到了2017年,延安市全境几乎都被绿色覆盖,在黄龙县、富县,甚至延安周边,已经是深绿色,植被覆盖状况相当好。 

  卫星遥感图显示,陕北地区绿色整体向北推移了约400公里,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87.8%,延安的降雨量由“九五”时期的350毫米增加到“十二五”时期的600毫米。 

  植被增加带来的雨水把延安的天冲洗得越来越蓝,延安的“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7年的313天。延安人用17年时间为这片黄土地造了上千万亩的森林,也为自己赢得了一年多出近3个月的蓝天。 

  绿色也给陕北人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种一峁窟窿,收一鞋窟窿。”延安的农民这样形容过去的生活。由于土地贫瘠,延安人民的生活一直很艰难。 

  1999年,国家希望延安人民变“兄妹开荒”为“兄妹植树”,实施退耕还林,建设美好家园。有人想不通:不让上山放羊,是要断了咱老百姓的活路吗?有人心存怀疑:退出吃饭的田地,在自家田里种树,粮食和补贴真能给到咱手上吗? 

  但慢慢人们发现,山地退耕了,种树国家给补贴,把人手空出来了,还能出去打工,一人能挣两份钱。有些人更因为种树,实现了富裕。 

  吴起县南沟村党支部书记闫志雄说起造林给乡亲们带来的甜头难掩一脸自豪。“2000年那会儿工资低,出去打工一天才挣20多块钱,结果拿到造林项目后一天可以收入40多块钱,那年造林6000多亩,乡亲们共收入24.39万元。” 

  2004年,闫志雄带着乡亲们成立了林海造林公司,专门承接植树造林工程。从2004年到现在,他和乡亲们已造林10万多亩,赚回的“票子”有四五百万元。 

  退耕还林,引来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深刻的变化。以花椒、核桃、红枣为主的干果经济林面积达到242.1万亩,预计总产值将达到16.54亿元。林下种养面积306.5万亩,6.1万户农户参与。苹果种植面积达到367万亩,延安成为全国苹果种植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片黄土地上竟然有8个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的就有6个。2017年国庆期间,森林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3万人,门票收入1872.9万元。全年旅游收入达到1.6亿元。数据显示,延安农民人均纯收入由退耕还林前1988年的1356元提高到2016年的10568元。 

  蓝天之下,绿色之上,延安人正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 

  “圣地蓝”,延安人喜欢用这样的名字称呼他们的蓝天,言语里带着骄傲。外地人也喜欢用这样的名字描述延安,因为,除了红色的基因,这片蓝天正成为延安带给中国天空最大的惊喜与快乐。(记者 沙莎)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