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风景线 ——浙江“四好农村路”建设发展调查

2018-01-26 11:46:00  来源:光明日报  责编:陈晨

  光明日报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要求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自2003年开始,浙江实施“乡村康庄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构建了集规划、技术、设计、管养于一体的浙江特色标准体系,新改建农村公路约9万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建制村通达等级公路,并于2017年实现建制村客车“村村通”。浙江“四好农村路”建设,促进了沿线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经济发展,改变了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大大增强。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走进浙江,深入湖州安吉、杭州淳安和绍兴柯桥等地调研,探寻“乡村康庄工程”的浙江模式和经验。

  青石铺路,溪沙围绕。层楼叠榭的灰白之间,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下姜村——梦开始的地方。”

  如今,来下姜村的游人络绎不绝。但在15年前,来一趟下姜真不容易。2003年4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第一次考察下姜村时,先要经千岛湖乘船到薛家源码头,然后再乘车到下姜村。

  谈起15年前的情景,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姜浩强仍然记忆犹新:“淳杨线没通的时候,3个小时最多只能到40公里外的淳安。总书记当年来的时候,走的是高低不平的‘搓板路’。就是因为路不好,很多人一辈子没进过县城。”

  2003年,浙江启动“乡村康庄工程”,吹响了浙江省农村公路跨越式发展的号角。2010年底,浙江农村公路实现了等级公路通村率、路面硬化率均达到100%的“双百”目标。

  农村公路飞速发展,给浙江农村面貌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业农村农民,生活生产生态,乡土乡愁乡贤……条条阡陌之间,之江大地成千上万的乡村被激活。一条条农村公路似乎在宣告,中国的农村不但不会衰落,更要成为全面小康路上亮丽的风景。

  “八万里路云和月”

  “8年时间,我们建成了8万多公里公路。”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郭剑彪,虽已年近花甲,但谈起浙江农村公路的发展历程,依然豪情万丈,“当时我们叫什么——八万里路云和月!”

  10多年前,农村公路曾是浙江这个“七山一水两分田”省份的短板——2002年,浙江省农村公路通乡镇率位列全国第26名,公路通村率位列全国第21名。不适应农村奔小康、不适应农业的转型、不适应农民的增收,农村公路成了浙江“三农”发展最大的制约。

  改变,从2003年开始。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以通乡、通村公路建设为重点的“乡村康庄工程”。

  从此,浙江农村公路建设进入黄金时代。2006年,浙江实现所有乡镇通上等级公路。随后,全省经过3年多攻坚,于2010年底实现农村公路“双百”目标——等级公路通村率、路面硬化率均达到100%。

  “乡村康庄工程”的实施,不仅使浙江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也给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工作带来了质的变化。2011年,浙江农村公路初步建成“农村公路网、安全保障网、养护管理网、运输服务网”四张网体系,基本实现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

  至2016年底,浙江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0.7万公里,占全省公路总里程的91%;农村公路隧道682道,居全国首位;桥梁3.8万座,居全国第2位;乡镇和具备条件建制村通硬化路率、通客车率均达到100%,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水平和美丽公路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年轻人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安吉县上墅乡刘家塘村村民邱建国,曾经在青岛经营一家年收入几十万元的家具店,乡邻们都很羡慕。但在2014年,邱建国作出一个乡邻们都看不懂的决定——回家创业。

  “人家孩子都是往外跑,你怎么外边都站稳了还回来?”“建国,咱这山沟里没有出路的。”面对父母和姐姐的反对,这个在外打拼8年的汉子其实早已成竹在胸。

  2013年,村里的联网公路通到了家门口。为了这条路,邱建国自愿把宅基地让出两米宽。或许在那个时候,邱建国就已经动了回家的心思。2014年,他把家具店卖掉后,花费上百万元在家里修了一栋别墅——经过精心装修,“久久民宿”就这样开张了。

  刘家塘风景上佳,路通了后,长三角游客蜂拥而至。2017年,久久民宿年收入达到50多万元。“坐在家门口收钱”,让在外漂泊多年的邱建国感到很踏实。

  一条路的变化,映射的是农业、农村、农民的变迁。在久久民宿的门前,原来运石材出山的碎石路,如今成了游客进山的柏油路。在外漂泊的游子,如今也成了农家乐协会的会长。

  看着村容村貌的变化,村支书褚雪松很是感慨。“我们谈乡村振兴,靠谁来振兴?年轻人不回来肯定不行!”褚雪松深知,要把年轻人吸引回家,得先为他们铺好路。这路,是游客和游子们寻觅乡愁之路,如今更是乡民走出深山致富之路。

  郭剑彪认为,浙江美丽农村公路建设的动力,在于浙江“三农”的重大转型。“浙江为什么如此专注搞农村公路建设?现在答案明摆着,以前外出打工每年能存下几万块钱,现在在家里每年能挣几十万元。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吸引劳动力回流,老年村变成了新农村。”

  农村交通的改善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单一的农耕作业变成了多业态的共同发展。现在,浙江农民“既能卖农产品,也能卖风景”。农村公路改善了人流、物流、信息流渠道,效益农业、乡镇工业和旅游服务业蓬勃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查显示,农村公路沿线近1∕4的农民扩大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53.1%的乡镇反映企业数量明显增加。

  据测算,浙江全省农村公路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累计超过1100亿元。浙江农民人均年收入由2003年的5431元增长到2017年的24956元,居全国首位。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