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丨南宁:水清成典范 城美更宜居

2018-01-26 16:26:34  来源:广西日报  责编:陈晨

  广西日报讯:一帆饱览百里邕江、一城诠释“呼吸吐纳”、一河折射美丽中国——2017年,南宁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正确理念,以“治水、建城、为民”为主线,推动邕江整治开发、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等水环境整治工作。那考河华丽蜕变成为流域治理可复制可推广的“南宁经验”,邕江两岸风光旖旎,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通过验收,壮乡首府更加美丽宜居。

  百里邕江显秀美姿容

  1月中旬,位于英华大桥桥北的柳沙公园已基本建成,这是南宁市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建成的又一个滨江公园,南宁市民又多了一个休闲健身游憩的好去处。公园由入口景观区、棕榈风情区、贝丘文化区、滨水观光区等区域组成,通过景观小品、植物等塑造景观特色,使之成为邕江沿岸的人文和生态地标。步入公园,贝丘历史文化广场保留了考古发掘探方、原生文化堆积剖面,重现远古贝丘文化;标准足球场、五人制足球场、羽毛球馆等设施,为周边市民就近健身锻炼提供了优质场所。

  柳沙公园建设是南宁市持续开展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作的一个缩影。2017年,南宁市邕江整治开发工作重点推进清川大桥至五象大桥段南北岸建设,两岸全长约35公里。其中,北岸将建设5个主题建设理念景观带,分别是“水绿花岸”“洋关情怀”“津头气象”“柳沙栖鹭”和“贝丘神韵”;南岸将建设“平西情怀”“南宁故事”“疍家风情”等主题景观带。项目建成后,将与先期建成的邕江整治示范段(北大桥码头至凌铁大桥北岸)、邕江滨水公园(区党校至南宁大桥东侧北岸)、江滨公园(邕江大桥南岸两侧)等公园景观以及邕江五象大桥至三岸大桥段连成一片,形成长达约60公里的滨江风貌景观带。邕宁水利枢纽于2017年12月完成船闸调试通航,预计2018年10月完工,届时邕江水位可由目前的62米提高至67米,不仅能有效解决西津水电站和老口水利枢纽水位不衔接问题,也使南宁市水面面积率提高到10.5%,增加沿江各主要台地的亲水性。

  截至2017年底,邕江两岸已有31公里基本完成整治并正在实施景观提升,有30公里基本完成景观绿化,有66公里已进场施工,剩余21公里正加紧推进社会资本采购工作,累计完成投资32.26亿元;两岸灯光夜景、旅游码头项目同步推进,完成民生码头建设,正在开展灯光夜景设计和剩余旅游码头建设工作。南宁市将继续着眼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打造“百里秀美邕江”,与广大市民共享宜居城市建设成果。

  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流经南宁城市中心的朝阳溪,一直以来备受市民和媒体的关注。近期不少市民发现,经过清淤、截污、补水、污水收集一体化处理等措施综合整治后,这段原本臭气熏天的水沟已经消除黑臭,两边栽上绿树、铺设了人行道,成为新的城市休闲景观区。

  昔日臭水沟变身城市休闲廊道,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水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休闲滨水景观带,这是南宁市治理黑臭水体带来的显著变化。经前期普查,南宁市有13条内河、38个河道段属于黑臭水体,总长约99.4公里,其中重度黑臭河段长约29.8公里,综合整治任务艰巨。南宁市多方联动,通过治理河道沿线直排口、清淤疏浚、清理垃圾、建小型污水处理厂、修复流域生态、海绵化改造等多种手段,全力打赢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

  控源截污,排口先行。南宁市按照“城区负责、部门合力、限时整治、严格问责”的原则,发现一个立即消灭一个,绝不留情、毫不手软。有条件“就近入网”的直接截流接入市政污水管网,不具备“入网”条件则通过一体化设备就地处理,达标排放后回补河道。两年来,南宁市累计完成了430多个污水直排口整治,大幅度削减了内河沿岸的点源污染。该市还积极引入PPP模式,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资金、技术和运营管理优势,做好那考河、沙江河、心圩江、水塘江等内河全流域治理PPP项目和分散19个河段黑臭水体总体打包PPP项目治理,广泛运用“河道清淤+物化污水处理厂+水生植物净化+微生物强化处理”等环保的新工艺新技术,黑臭水体治理提质增效。

  至2017年底,南宁市建成区99.4公里黑臭水体已基本消除,经第三方机构检测,黑臭水体河段水质检测报告均已达标。下一步,南宁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有污水处理厂扩容与提标改造建设,加快新建污水处理厂与市政污水管网建设以及18条城市内河截污管网建设,全面实施河长制,做好两岸乱象整治等内河管理工作,以期实现水岸同治、建管并重、清水长流。

  海绵建设促进城市“吐纳呼吸”

  厢悦园小区是南宁市第一批海绵化改造小区,通过海绵建设,原有的混凝土停车位被改造成透水性的生态停车位;原有的混凝土路面加铺透水沥青,雨水透过沥青进入混凝土路面,再经路边软管进入花池实现再利用,解决了小区绿化带用水问题。2017年,南宁市有113个小区进行了海绵化改造,市民群众在自家门口感受到了海绵效应带来的实惠。

  城市道路、小区造“海绵体”,“吸走”积水;南湖环湖步道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那考河从黑臭水体变成了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青秀山兰园雨水回用每年1.1万吨,节省提水费120万元……从2015年4月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以来,随着一批涵盖黑臭水体治理以及公园绿地、公共建筑、住宅小区、城市道路等多方面多类型的海绵提升改造项目的建成,南宁打造了成片的“海绵体”,越来越多的群众从中受惠。

  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不仅让一些街道、社区内涝问题迎刃而解,同时还将海绵的理念运用到公园的提升改造之中。石门森林公园对地面进行透水铺装,采用下沉式绿地和改造旧有设施收集处理雨水,所收集的雨水不仅用于公园内部,还能对民歌湖进行生态补水,有效改善了景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废旧游泳池被改造成层层叠叠的瀑布,单调的草坪变成了旱溪和雨水花园,园内的明湖水更加清澈,市民在市中心就能够看得到流水潺潺、听得见鸟唱虫鸣。

  截至2017年底,南宁海绵城市示范区内海绵建设项目总数203个,已完工项目132个,建成区域面积33.91平方公里,完成项目总投资87.86亿元。按照50年一遇降雨重现期,示范区内全部26个内涝点已消除;重点打造了那考河(植物园段)、石门森林公园-青秀湖-青秀山、南湖-竹排江-凤岭三大亮点片区。预计到2018年3月底,示范区203个项目全面开工,建成54.6平方公里示范区,项目累计竣工率达到65%以上,示范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污染物削减率达到50%,完成试点建设。(记者 杨锡文)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