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开展绿色地质调查 助力新时代陕西生态文明建设

2018-01-24 17:27:27  来源:陕西日报  责编:陈晨

  陕西日报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陕西省地调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我省“五新”战略任务,积极培育全省地调工作新动能,创新地质调查绿色发展方式,切实担负起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和使命,积极发挥在基础地质、地质环境、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助力新时代陕西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加强基础地质调查,优化清洁能源供给结构。科学编制陕西全省绿色地质调查发展规划,着力推进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为全省国土综合整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围绕地质找矿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及脱贫攻坚战略需求,重点部署成矿区(带)、整装勘查区及“一带一路”经济发展规划区地质调查工作。以夯实矿产调查与评价基础、服务“十个矿业开发基地”为宗旨,开展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科学有序查明矿产资源赋存状态及找矿潜力,总结矿产分布规律、圈定找矿靶区。加大页岩气、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以及地热等清洁能源勘查力度,支撑全省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二是开展地质环境调查,提升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强全省生态脆弱区、黄土高原区、生态城市建设区及地球关键带基础科学研究,开展跨地质学、水文学、土壤学、生态学、大气科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系统研究,为做好治污减霾、生态系统保护、自然灾害防治等重要工作提供理论支撑。系统调查全省人口聚集区和矿山集中开采区地下水系统空间结构,研究地下水动力场对人类活动和自然气候的响应机制,解析水、土污染耦合关系,评价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及环境问题,研发修复治理新技术,建立并完善地下水资源动态监测网络和评价系统。加强资源集中区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技术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实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全省小型矿山和个体小矿的资源整合、统一规划、联片开发提供解决方案。 

  三是拓展农业地质调查,推进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围绕陕北黄土高原重要经济区及陕南山间盆地区,启动一批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查明土壤生态地球化学条件、重要元素分布特征,为观光农业、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建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耕地资源保护数量与质量一体化体系、动态监测体系和土壤污染修复治理体系,推动土地资源节约和保护工作。按照全省脱贫攻坚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建立富硒产品科研创新平台,打造西安、咸阳、安康三大富硒特色农产品基地,将富硒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四是推动旅游地质调查,支撑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加强与旅游部门对接合作,启动生态旅游地质资源调查,编制全省旅游地质资源分布图和旅游线路规划图,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潜力。科学布局陕北、秦岭北坡、商洛、汉中、安康5个专项生态旅游地质调查项目。重点做好汉中天坑群、陕北丹霞地貌等地质遗迹调查和研究,科学编制开发利用方案,充分挖掘其科考、探险、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价值。 

  五是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形成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按照全省交通建设规划,加快建立三维城市地质结构模型和地质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在交通规划选线及综合客运枢纽选址等方面提供一流地质服务,推进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开展浅层地热能综合研究,建设一批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研究基地,为全省推广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提供示范。开展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专项调查,拓展城市建设空间,进一步提高城市安全保障和防灾减灾水平。 

  六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提高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精度。把防范地质灾害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生命工程”来抓,培养一批应急调查专业技术骨干,提高应急调查和装备现代化水平,确保高效精准开展应急调查工作。推动重点城镇地质灾害调查评估示范工作,在秦巴山区、黄土高原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展大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加强与气象部门合作,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精细化研究,加快构建“空、天、地、网”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 

  七是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协助做好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以解决地质环境历史遗留问题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实施方案和沉陷区滑塌区生态修复方案。在资源枯竭型城市部署一批土壤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查明区域土壤生态地球化学条件,为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及技术支撑。加强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地质调查,策划包装一批旅游线路和旅游项目,积极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八是建设地质大数据平台,维护生态安全、国土安全。积极探索建立地质调查数据汇聚管理系统,盘活存量信息,规范增量信息,实现地质数据采集、汇聚、管理智能化与协同化,探索新时代“云环境”下地质调查模式,夯实地质调查数据基础。开展基础地质数据成果转化及数据集成,打通数据孤岛,实现核心数据库的互联互通,拥有规模化的地质信息服务能力,为区域发展规划、资源勘查开发及生态安全维护提供基础依据。做好地质大数据信息共享服务,将地质大数据同步反馈至气象、环保等部门,为全省灾害预警提供数据及技术支撑。 

  九是抢抓“一带一路”机遇,扩大人才技术交流合作。联合长安大学、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共同成立丝绸之路地质研究院,建立地学领域交流机制,搭建国际协同创新研究及信息共享平台,广泛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交流。实施多边或双边国际合作项目,开展地质调查和地学前沿理论创新研究合作。推进人才教育培训合作交流,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并重原则,选派优秀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到国外定向培养,引进国外专家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合作,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十是以院士专家工作站为引领,打造十大创新平台。围绕陕西省地质科技创新任务需求,发挥省地调院院士专家工作站科研优势,加强与国内外院士、专家合作,推动地质科技创新,倾力打造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土壤地球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土壤污染治理示范工程等十大地质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促进全省地质科研水平全面提高。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