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丨家园变“花园” 西湖区把美丽写在大地上

2018-01-19 14:57:47  来源:浙江日报  责编:陈晨

  在过去一年,杭州西湖区群众真切感受到了身边发生的变化——一个个旧城镇集体“转身”,一个个城中村华丽蝶变,一个个美丽乡村经过细致雕琢,更添一份江南韵味,家园变为“花园”……

  美丽是一流城区的重要标志,也是西湖区全力打造的品牌。1月18日,在西湖区“两会”上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有一份关于“美丽”的成绩单。

  27个城中村完成清零

  “空中的电线像蛛网、地面的污水满地淌;房前是违建,屋后堆垃圾。”站在留下街道金鱼井村整村拆迁后清理出的一块平地前,曾经居住于此的赵善庆回忆道,群众对于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十分迫切。

  5天完成签约,10天完成腾房,15天完成拆除清好平地,金鱼井村再创整村搬迁的“西湖效率”。未来,迎接金鱼井居民的将是一条靓丽的西溪路、品质小区和产业街区。

  其实,这只是西湖区城中村改造的一个缩影。

  2017年,西湖区把城中村改造作为“美丽西湖行动”的硬仗,全年共整村签约35个,涉及住户8322户、企业535家,其中27个村完成清零,搬迁速度屡破纪录。

  与此同时,西湖区以拆改促转型。原本基础设施陈旧、违法建筑乱搭、服务业态低端的白沙泉,实现华丽蜕变,成为浙江省第一个以并购金融为主题的特色小镇。

  还有益乐新村等一批城中村,实行专业化物业管理,从脏乱差城中村转变成为新型城市社区,提升群众生活品质,让群众更具获得感与幸福感。

  美丽乡村建设 让家园变“花园”

  “老街落在花海中,古色古香古新颜。沿山溪流绕村居,日暮江边芦花满。”居住在双浦镇周浦老街上86岁的老伯翁汉法画了一幅《钱塘江春晓晨曦捕鱼风光图》,并题了这首诗。

  画中,人字顶、粉黛色,一幢幢古色古香的江南民居被四周的水田、花海合抱着。曾看着周浦老街从兴盛默默走向衰败,如今又见证了老街的复兴,翁汉法喜在心田。

  双浦镇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完成老旧房屋外立面整治317户,推进庭院改造3500户,改建主(支)道65条、新增公共停车位2820个、绿地4.3万平方米,拆除架空线63公里,土地流转2.1万亩。

  让家园变为“花园”不仅仅只有双浦镇。2017年,西湖区完成三墩绕城和华联两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引入现代农业产业,约5平方公里的土地打造“都市田园综合体”,变身杭州城西的大花园。

  同时,累计立面整治1490户,改造庭院4206个,提升道路391条,构建景观节点142个。实施田园清洁行动,清理土地2.38万亩,清除堆积物183万吨,田园化改造1.3万亩。

  此外,坚持凡矿必治、凡治必成,全面完成之江地区13个废弃矿山主体工程治理,生态复绿6.4万平方米。

  探索独具西湖区特色治水模式

  悄悄改变的还有身边河道,得益于“五水共治”,2017年西湖区实施267个年度治水项目,37条劣Ⅴ类水体河道全部通过省市验收,并走出了一条独具西湖区特色的治水之路,让清水在西湖区大地流淌。

  水治理上,干塘清淤,所有清淤项目只要条件允许都须采取干塘作业,让一切隐藏在水下的问题全部暴露在阳光下。

  水修复上,实施跨区域引水工程,富春江北支江疏浚工程彻底解决困扰之江地区41年的引水问题;三墩地区生态修复工程,让三墩从此告别“无源之水”的历史,并通过打通“断头河”,提升河道水质。

  水监管上,“水陆空”护水,消除监管“真空”。水中设置水质监测站,实时监测河道水质变化;陆地上创新改革河道巡查机制,试运行巡查服务外包模式;空中高清监控,线下及时劝阻污染水环境行为。

  经历了“五水共治”,绿水和青山在西湖区更加相得益彰,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来一批批大项目,阿里产业园来了,北京大学视觉智能芯片产业化项目来了……

  “以治理带动产业转型、民生改善、生态保护,彻底解决反复治、治反复问题。”西湖区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说,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治污“双赢”。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