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考虑“三个协同”

2022-02-25 10:41:57  来源:中国环境报  责编:郑思雯

  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共建共享、协同处置,以城带乡提高环境基础设施水平。

  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但在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缺乏统一规划、统筹设计、统管思维,造成处置效率低、运营成本高、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此次《指导意见》提出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系统观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坚持系统观念应做好要素协同、空间协同、政企协同。

  要素协同。生活污水、固废等污染物处置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水、气、固废等多种污染物产生,以及能量输入输出。针对单一污染要素治理,容易造成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既产生了放错位置的闲置资源,也增加了治理成本。

  广东省汕头市中信环境潮南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做法值得借鉴。中信环境潮南循环经济产业园以循环经济为核心设计理念,探索集工业生产、集中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集中供热、余热发电、固废资源化处置“六位一体”治理模式,推动前端能源供应与后端废水、废气、固废处理形成闭环。实践证明,各污染物要素协同治理有助于实现资源能源共享、环境污染共治。

  空间协同。环境基础设施布局分散、物料二次转移是造成综合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这就需要对区域环境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科学、高效的规划,充分考虑物质、能量的输送,降低运输成本,减少二次污染。

  苏州工业园区在开发建设之初,秉承“先规划后建设”“多规融合”的理念,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纳入总体规划之中。在空间上,将污水处理厂、污泥干化厂、餐厨垃圾厂和热电厂等规划在一起,为设施之间构成循环系统、协同建设创造空间条件。在建设上,一次性预留足够的环境基础设施用地,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分期实施、分步推进,有效避免了浪费。

  政企协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较强的公共性、社会性、系统性和公益性,传统的政府兜底建设运营模式往往存在初期投入压力大、运营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而完全的市场化模式,由于投资回报周期长,企业意愿不强,特别在涉及提标改造等投入时积极性不高。

  上海化工区通过中外合资方式,引进法国苏伊士等国际专业企业,通过市场化机制和先进的环保科技,提供环境综合治理服务,有效破解了各企业治污管理水平不一造成的排污不达标难题。作为治理主体的环保企业均有国资参与,避免了企业垄断带来“漫天要价”的问题,形成了“企业减轻环保压力、第三方创收盈利、政府减轻管理负担”的“三赢”局面。

  总之,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意识,充分发挥要素协同、空间协同、政企协同作用,全面推动环境基础设施体系高质量发展。(作者 时应征 朱珉莹)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