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坨村拓荒

2020-05-28 09:49:19  来源:北京日报  责编:陈晨

荆坨村拓荒

借助产业帮扶,荆坨村内建起日光温室大棚,线上销售与休闲采摘帮助村民增收三成。图为村民在葡萄大棚中忙碌。

  大田种玉米,垄上盖大棚,农闲打零工,时令忙种田……在顺义区杨镇荆坨村,农民过去日复一日在田间劳作,四时无歇,却不见富裕。2016年,村里的人均年收入不足万元。如今,在各方力量的支援下,一栋栋日光温室大棚矗立田间,农产品搭上电商平台卖上了价,村里还有了自己的育苗车间,荆坨村人均年收入已超低收入现行标准线,走上了自己的快速致富路。

  还未进村,远远就看到一排排标准化的日光温室大棚整齐排列,一眼望不到边。在园区一角,几位村民正穿梭在一排排秋葵植株间,平整土地的同时熟练地剪去藤蔓上多余的枝条。

  高玉军曾是个种田的老把式,家里有两三亩玉米地,还建了几个土坯的大棚种菜,侍弄好了,能挣个8000多元。如今,他来到了村里新建的温室大棚工作,每个月能挣3000余元,一年下来就是3万多。

  “既能挣工资,又能学技术。”老高说,这个大棚可不简单,调光、控温、灌溉、防虫等工作都能自己完成,“种啥都不赖!”除了西红柿、黄瓜、茄子等常见的大棚蔬果,还能种哈密瓜、草莓、蘑菇等,一年四季不断档。

  跟高玉军一起在这里工作的村民,最多时达到30多人,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建设用地租金分红,再加上助残基地补贴、公益岗位补助等政策兜底,去年4月,荆坨村就已实现全村脱低,至今无一人返贫。

  三年前,荆坨村还不是这样。在这个仅240余户的小村里,被划进低收入户范围的就有153户,占了一半还多。老人多、残疾人多、没有好的产业……全村以种植西瓜、蔬菜为主,是典型的农业型村庄。

  “农业产业化是最适合荆坨村走的路子。”杨镇经管站干部何阳江介绍,2017年起,在全市“六个一批”精准帮扶政策的支持下,顺义区的三个低收入村——南彩镇小营村、杨镇荆坨村和杨镇下营村,先后落地建成现代化种植产业园,推动传统种植业开始向规模化、优质化、产业化发展。其中荆坨村项目总投资1268万元,占地约4万平方米,建设30个装配式日光温室大棚,于去年2月份正式投用。农户自愿选择以土地托管、土地经营权入股、园内工作等形式参与获得租金、分红、工资等持续性收入。目前,棚内种植包括西瓜、甜瓜共13棚,蔬菜共8棚,棚外种植应季果蔬,共计30亩。

  村里有了好产业,销路更是不用愁。“作为对口帮扶单位,顺义区供销社帮我们打开了电商和大型商超的绿色通道。”荆坨村党支部书记李晓丰说,一些大型商超与村委会多次对接帮扶项目,签订“一助一”框架服务协议,帮助荆坨村打开了农产品销路。

  一些村民还做起了直播带货。看着村里的快递员来来往往,李晓丰很是开心。在他的心里,一幅蓝图已经基本绘就:依托村里的农业示范园,合作社统一供应种苗、统一大棚标准、统一技术服务,吸引低收入户加入,通过有机蔬菜、瓜果特色采摘等项目持续获得收益。“入股分红分一点,投工投劳挣一点,多种渠道增收。老百姓有了干劲儿、有了盼头,我们不仅要脱低,还要带着大家一块儿致富。”

  脱低的事业,已在顺义遍地生花。2019年顺义区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全部超过认定标准线,全区实现“脱低”。根据区统计局抽样监测数据显示,该区2020年第一季度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5096元,同比增长14.5%,绝对值位居全市首位。下一步,顺义区将通过持续监测和关注边缘户、存在返低风险户基本情况,制定实施“一户一策”帮扶措施,持续巩固“脱低”成效。(记者 王可心)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