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河打造一方水域生态区

2019-12-02 09:35:57  来源:中国环境报  责编:陈晨

  “不尽渭水情悠悠,东出潼关九曲流。”横贯关中的渭河,是陕西省境内最大的过境河流,也是黄河最大支流。

  站在渭河边,只见河道宽敞,两岸整洁,水面干净。一位爸爸正带着三四岁的儿子在渭河生态湿地公园游玩。他说:“现在渭河变化太大了。以前河水又脏又臭,我们根本不会来玩。经过整治后,水清了、景美了,现在三天两头带孩子来河边游玩。”

  实施综合整治 水体不再黑臭

  有人形象地描述渭河:20世纪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洗衣灌溉,80年代鱼虾不在,90年代水臭难奈。

  “2010年之前,站在桥上都能闻到河水的臭味。那时候,渭河水质为劣Ⅴ类,属于黑臭水体。”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魏小抗说,由于人类长期对渭河的依赖和掠夺式利用,到上世纪90年代,渭河已不堪重负。上游干了,中游臭了,下游淤满了。

  面对洪涝灾害频发、泥沙淤积严重、堤防支离破碎、水质污染严重、河流来水锐减、河道满目疮痍的渭河,陕西省直面困难和挑战,积极行动起来,累计投资215亿元,实施渭河综合整治。

  渭河两岸的多处建设现场,数万建设者战酷暑、斗严寒,昼夜奋战。历经数年,通过实施疏浚河道、整治河滩、水量调度、绿化治污、加宽堤防等,渭河水质得到显著提高。

  “渭河治理坚持系统治水、柔性治水理念。2018年,渭河干流水质明显好转,出境断面年均水质提高到Ⅲ类,为近20年来最好水平。”魏小抗表示。

  秦岭一山之隔,一边缺水干旱,一边水资源丰沛。这样的水资源现状,让陕西不得不把解决水危机的目光投向秦岭之南。引汉江之水,补渭河之需,济关中之渴。

  多年前经常断流的渭河,如今通过合理调度水资源和铁腕治污,不但有了水,水质还变得清澈起来。

  打造湿地公园 巩固涵养水源

  南有秦岭风光,北有渭水长流。“渭河治理好了,是要为民所用,要让群众近水亲水,成为休闲的场所。”陕西省各级党委、政府对治理后的渭河有了新畅想。

  渭河横贯关中精华腹地。陕西沿渭河建设了一条长512公里、宽约1-6公里的渭河生态区,犹如城市绿肺,能涵养水源、改善气候、削减雾霾。

  同时,按照建设人水和谐新渭河的治理理念,实施堤顶硬化、滩区绿化、水面景观和生态公园建设,河道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并形成“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层次丰富”的渭河旅游观光带。

  渭南市渭河生态区保护中心工程科科长张军亮说:“夏季时,这里月季、芍药、荷花等花朵争奇斗艳,形成一片美丽花海,吸引着周边群众前来观赏、拍照。”

  渭河由一条大河两个大堤提升到“千里最美家乡河,一方水域生态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河流生态公园,荣获首届全国“最美家乡河”称号。人民群众对水环境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普遍上升,渭河沿岸已经成为周边市民散步健身、踏青游玩、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好的水环境需要共同维护。渭河也与其他河流一样,有多个河长细心呵护。渭南市华州区柳枝镇毕新社区党支部书记秦志坚,就是其中一名河长。对他而言,每天巡河成了家常便饭。他说,随着渭河水环境越来越好,村民护河意识逐渐提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到巡河队伍中。

  改进产业布局 两岸村民受益

  “下雨岸上路难行,洪水来了没收成。”这是曾经的渭河带给两岸群众的最直接感受。

  如今,沿河而生的城市,也因水而兴。“病愈”后的渭河,两岸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两岸百姓靠水吃水,打鱼、种莲菜、开农家乐,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渭南市华州区柳枝镇毕新社区南邻渭河大堤,北邻渭河滩区。秦志坚说:“依托渭河水资源,我们种植了700亩莲菜,养殖了300亩鲢鱼,有120亩人工景观湖设有垂钓等游乐项目,还有以80亩农家乐为主体的休闲旅游区,有效增加了周边村民的经济收入。”

  据了解,这也是三门峡库区移民产业扶持脱贫项目,将解决183户贫困移民的脱贫问题。

  以前,渭河滩岸资源丰富,但长期缺乏统一规划,致使开发混乱。

  如今,高新区、工业园区、高效农业区等低碳环保产业开始沿河布局,傍河小城镇建设由原来4个增加至8个。这将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及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放眼渭河,这位集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致富河于一身的伟大母亲河,正在滋养着三秦儿女迈向更加绚丽辉煌的明天。(作者 赵娜)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