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提升苏州水环境品质

2019-09-30 09:56:47  来源:中国环境报  责编:陈晨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地处江苏省东南部的“水乡”苏州,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水网密布,河港交错。朗朗清风、悠悠碧波,是苏州美丽的神韵。

  因长江而兴,受长江滋养的苏州,守护母亲河责任重大。为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和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创新科研组织实施机制,促进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深度融合,根据生态环境部《关于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的通知》,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进驻苏州,成立苏州市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研究工作协作组,并依托国家重大水专项苏州项目的研究团队,部署开展驻点跟踪研究工作。

  通过攻坚,长江干流及太湖的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用水需求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立足现状 摸清实情找差距

  苏州市作为“东方水城”,以其独特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魅力名扬海内外。苏州市作为太湖流域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典型城市,其城市水环境治理历程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水环境治理工作已经超越了以“黑臭河道治理”为主以及“治污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的阶段。苏州市的城市水环境治理已经开始提出更高品质的水环境质量目标。

  为了使驻点工作与地方治水工作需求紧密结合,按照《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工作方案》的要求,驻点跟踪研究协作组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和座谈,多次对接地方相关部门,深入了解苏州市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方案。

  数据显示,2016年~2018年苏州市GDP连续3年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七,位居江苏省第一。作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较快的苏州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环境质量改善并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投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但依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迫切需要用科技破解生态环境治理中关键难题:

  在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方面,苏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不足的矛盾突出。

  在污水处理系统效能提升与厂网雨季协同控制方面,苏州市现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常规的再升级改造难以满足最新的出水要求,解决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和节能降耗的双重压力,即实现污水处理厂的提质增效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苏州市水环境整体质量、年均水平较好,但城市河道雨季水质相对较差、污水管网入渗入流污染负荷底数不清、污水收集输送和处理系统雨季优化调控技术路线不明、河道受降雨径流污染严重等问题,雨季减排任务艰巨。

  在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保障方面,由于苏州市经济发达,人口高度集中,水资源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城市重点水体整治方面,苏州市河网水体感官指标不佳、流动不畅等水环境突出问题,成为制约苏州市水环境质量提升的瓶颈。

  在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方面,苏州市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实际上,驻点跟踪研究协作组成员单位已经扎根在苏州“水环境基层”多年。

  苏州市从“十一五”水专项“水乡城镇水污染控制技术与综合示范”课题开始参与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到“十二五”水专项“产业密集型城镇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等课题,到现在正在开展的“十三五”水专项“苏州区域水质提升与水生态安全保障技术及综合示范项目”(以下简称“十三五”苏州项目),已经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中,“十三五”苏州项目,由清华大学牵头、由苏州科技大学、同济大学、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15家单位组成。

  团队覆盖国家、地方参与单位,充分调配各方资源,实现技术研发、熟化、验证、应用无缝对接,产学研用有机结合。

  为充分利用水专项既有的平台与成果,正在承担水专项任务的这支团队直接转化为驻点跟踪研究协作组,并在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简称“清华苏州院”)设立协作组现场办公室,协作组成员单位抽调精干人员日常办公。

  清华苏州院也是“十三五”苏州项目现场工作站。清华苏州院拥有占地500平方米的分析化验室以及5000平方米的中试基地,可以为驻点跟踪研究协作组的相关研究提供试验及检测支持。

  深入一线 查清症结解难题

  苏州拥有长江岸线157.96公里,是一笔不可估量的“生态财富”,沿江三市张家港、常熟和太仓的生态环境保护也是苏州长江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率沿长江三市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就沿长江综合环境整治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时,指出“要求深入开展水岸同治,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规范整治入江排污口,保护好一江清水。”

  据了解,驻点跟踪研究协作组成立前所进行的“十三五”苏州项目,紧紧围绕国家及江苏省“水十条”目标考核要求,针对苏州城市水环境中3个相互关联和影响的单元(水环境设施、水源地、城市河道)的品质提升,重点开展水设施功能提升与全系统调控、水源地水生态健康提升与水质保障、河道品质提升与水生态健康维系保障研究,最终形成适合发达地区的区域水环境质量提升与水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水设施功能提升与全系统调控方面,针对苏州市市区污水处理厂、水处理设施、不同区域管网等苏州城区典型水设施系统,开展发光细菌急性毒性、锑、色度、臭味、能耗指标、水量、水质等的监测研究。

  水源地水生态健康提升与水质保障方面,针对苏州水源地水生态健康提升与水质保障的需求,开展胥口湾湖湾水源地水生态安全关键因子识别与控制目标研究,胥口湾水源地底泥指标,水体群落结构、优势种、频率、优势度、生物量、物种数量、物种密度和香农威纳指数、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种群结构与多样性指标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水质和土壤指标进行了定期与不定期的监测。

  在河道品质提升与水生态健康维系保障方面,驻点跟踪研究协作组针对苏州中心区河道水环境质量提升的阶段性特征与需求,在苏州城区河道,设置20多个监测断面,对水体中的抗生素、POPs、重金属、常规水质指标、感官指标、水文水动力指标、浮游动植物等水生态指标、地表径流面源污染指标等进行长期连续监测。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加快苏州市长江驻点跟踪研究工作,驻点跟踪研究协作组积极梳理地方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的工作,同时赴沿江三市进行了调研和座谈,并就沿江三市长江环境保护修复中存在的难点以及需要技术支撑的问题进行交流研讨。

  据了解,在驻点跟踪研究伊始,协作组制定了驻点跟踪研究实施方案,紧密围绕《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的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需要,以“长江干流及太湖的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用水需求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目标,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主线,依托水专项成果的转化应用,着力解决科研成果不落地问题,打破地方政府“有想法、没办法”的技术瓶颈,为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根据驻点跟踪研究实施方案,驻点跟踪研究协作组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重点污染源、风险源与环境问题清单的编制。协作组在水专项已经完成的和正在开展的水质、水生态、重点污染源等方面的调查工作基础上,结合苏州市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开展苏州市重点污染源、风险源、环境问题调查,并编制相关清单,进行苏州市生态环境问题解析,其中部分内容可与水专项既有的成果有机衔接。

  理清思路 精准施策促发展

  时间紧,任务重。驻点跟踪研究协作组齐心协力不断推动驻点研究和技术指导,与地方需求紧密结合,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驻点工作有序推进。

  驻点跟踪研究协作组开展苏州市重点污染源、风险源、环境问题调查,形成苏州市重点污染源、风险源、环境问题清单,完成苏州市环境信息数据库;进而通过现场调查、数据整理和评估等研究手段,进行苏州市生态环境问题解析;在此基础上,重点开展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污水处理系统效能提升与厂网雨季协同控制、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保障、城市重点水体整治、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等技术研究与应用,编制相应的苏州市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方案,最后通过系统集成,形成苏州市长江保护修复“一市一策”综合解决技术方案,支撑苏州市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达到预期目标。

  2012年,苏州市政府出台并实施《苏州古城区河道水质提升行动计划》。通过“截污、清淤、活水、保洁”四大环节配套,铁腕治污稳步推进,清淤工作有序推进,2013年,水质提升重要环节“自流活水”工程投运,实现了全城活水、持续活水、自流活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后,城区河道黑臭现象消失,水质指标大幅改善,水质提升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实现了“古城区水质明显提高、水景观明显改善”的目标。

  “十二五”水专项期间,对“自流活水”实施前后的水文水质情况进行了跟踪研究。经监测,苏州市城区河道水体由原来的Ⅴ类、劣Ⅴ类,提升至Ⅳ类,局部为Ⅲ类。河道总体CODMn平均浓度为Ⅱ类、氨氮平均浓度为Ⅳ类、总磷平均浓度为Ⅲ类、溶解氧平均浓度为Ⅲ类。

  某小区业主委员曾专门手写感谢信对“十二五”水专项项目组表示感谢,信中说“小区内河原为断头浜黑臭河道,因为水质发臭,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2011年以来,项目组在持续的监测下提出了治理措施。“现在水环境有了改变,水质不臭了,还能经常见到小鱼在水里生存,污染环境明显改善,受到了小区广大业主的称赞。”

  2016年,在现有“自流活水”水质改善的基础上,工作组提出开展苏州城市中心区“清水”工程,拟开展“五大”任务建设:控源截污、活水扩面、清淤贯通、生态净水、长效管理。“清水工程”也是“十三五”苏州项目中“供排水设施一体化管理平台示范”、“河网水动力优化与活水调控技术工程示范”、“河道水体品质提升与水生态修复技术工程示范”3项工程示范的依托工程。

  河网水动力优化与活水联控联调,是“清水工程”中“活水扩面”的主要内容,由“十三五”苏州项目提供技术支撑。

  一切用数据说话。为了解析苏州城市河网流动性指标与主要水质指标之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统计学关联关系,探索水动力调控对水质指标的改善作用,“十三五”苏州项目在苏州市自动监测站的基础上又设置约30个水质监测点和20个水文监测点,进行长期监测。

  胸中有“数”,心中有“术”。为了提升环城河及古城区部分河道水质, “十三五”苏州项目组在长期连续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制定试验方案,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苏州环城河水动力水质试验,通过试验,环城河北段明度稳定达到1m以上、南段80cm左右,水体pH、溶解氧主要水质指标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古城区部分河道透明度可达0.8m~1m。

  “虎丘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是清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方案由 “十三五”苏州项目组负责。虎丘湿地修复项目利用现有的虎丘湿地进行功能性改造,采用垂直潜流湿地技术,将部分表流湿地改造为人工潜流湿地,净化西塘河水后向古城区提供清水。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位于虎丘山脚下的虎丘湿地公园与虎丘风景区距离仅一公里,作为苏州北部“城市绿肺”,虎丘湿地将为宜居苏州增添一张生态名片。

  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提出苏州市“到2020 年建成区20%以上面积建成海绵城市,到2030 年建成区80%以上面积建成海绵城市”的工作目标,并成功入选了江苏省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城市,确定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建设发展思路。

  根据相关规划、实施方案以及省、市要求,苏州市分年度和分区域合理安排海绵建设,2017~2018 年重点集中实施56个试点项目,由虎丘及周边地区、虎丘湿地公园、金阊新城和平江新城等区域组成,重点进行河湖水系生态修复、海绵型公园绿地、海绵型道路广场和海绵型建筑小区的建设,有20个项目由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实施。

  由苏州市住建局牵头实施的项目中,其中17个示范点由“十三五”苏州项目负责设计,并建设“城市区域径流多维立体控制工程示范”。目前,3个示范点已经完成竣工验收,3个示范点正在施工收尾中,11个示范点正在准备验收中。

  根据相关设计及研究,“十三五”苏州项目组编制的《苏州海绵城市建设施工图设计与审查要点(试行)》,包括总则、建设标准、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城市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海绵措施设计施工图审查要点等内容。

  目前已经通过专家评审,并已由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专家评审会中,江苏省住建厅副厅长陈浩东指出,苏州海绵城市作为江苏省首批试点城市,拥有悉地(苏州)等多家知名的专业团队,技术力量雄厚,同时苏州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希望苏州结合苏州古典园林这一得天独厚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海绵城市,成为省内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树立省内的标杆和典型。

  为解决农村污染问题,驻点跟踪研究协作组基于农村分散污水污染源调查解析及水专项研究成果,重点甄别和筛选出低耗高效的农村分散污水处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提出了符合当地实际发展现状的农村污染综合防治对策。

  很多村庄里的老人们开心地说,这几年村里建了农村污水处理设备,大家都不再偷倒乱排,水浜里的水变得清了,环境更加整洁了。

  现如今,相关数据显示,“苏州市关于水环境方面的一些投诉,在2017年之后越来越少。”

  驻点跟踪研究协作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协作组将按照长江中心的部署,完成任务书的签订;梳理调研成果,通过调查,进行苏州市生态环境问题解析,提出苏州市长江保护修复“一市一策”综合解决技术方案;积极与地方沟通对接,紧密围绕地方需求,实现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

  保护好一江清水。苏州市正把环保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以高质量发展守护长江经济带自然之美和生态之美,使长江苏州段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取得突破,守护一江清水,造福一方百姓。(作者 刘晓星)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