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生态变成“金饭碗”

2019-08-09 10:19:16  来源:人民日报  责编:陈晨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内页-文章图片模板

舒城九一六茶园。资料照片

       人民日报讯:车行六安,满眼皆是绿:群峰耸峙的大别山从山脚到山顶是绿,淠史杭灌区汩汩流泻的清泉是绿,而村舍、田野也无不是蓊蓊郁郁的绿。

  蒸蒸日上的发展氛围和乡亲们怡然自乐的笑脸,这块曾经贫瘠的土地,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能佐证这一切的是详实的数据:5年来,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21.9%;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全省第一;贫困发生率由13.84%降至1.79%。

  促成这一变化的缘由是什么?

  新理念扎根——

  守住好山好水,擦亮农业“绿色”底色

  六安位于大别山区,集深山区、库区、老区于一体。

  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战争年代曾有30万儿女为共和国捐躯。曾几何时,这里又是安徽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

  新时期,不甘落后的老区人民开始了奋起直追。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这是明朝茶学家许次纾所撰茶叶名著《茶疏》开卷之言。六安自古出好茶。当地的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金寨翠眉、舒城小兰花、华山银毫并称“五朵金花”。

  不过,“尽管‘五朵金花’成名已久,可长期粗放发展,好茶没长成大产业。”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赖红梅坦言。不独茶叶,霍山石斛、金寨灵芝、皖西白鹅。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特产?可哪一个都没有成为农民增收的凭仗。

  六安人开始了对症下药:低端产业减下来,高效农业多起来,一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开帷幕。

  高效,提高品质是前提。而提高品质,必须守住好山好水。

  2012年,作为合肥和六安“大水缸”的佛子岭水库水质下降到三类。专家会诊,网箱养殖是主因,投饵式网箱对水域污染率可达31.3%。六安人果断采取了“壮士断腕”的做法。拆后渔民生计咋办?政府出台政策,引导渔民上岸转产。全市在“六库两湖”集中清理网箱养殖,2013年以来,共拆除大水面网箱745万平方米、围栏网2567公顷。

  “拆了网箱,一开始想不通。现在钱不少挣,尤其是看着家门口的水越来越清,值。”谢长春的话代表了众多渔民的心声。谢长春原来以打鱼为生,现在的身份是水库风景区游船公司员工。

  更广泛的行动在岸上。六安一把尺子量产业,坚决对高污染项目说“不”,提出了“钢筋水泥不上山,农药化肥不下地”的绿色发展理念,淘汰产能落后企业,拒绝高能耗及高污染项目。与此同时,一场“双替代”(有机肥替代无机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行动在全市推开。

  大别山主峰在霍山。走进霍山黄芽核心产区的太阳乡标准化茶园,一排排太阳能杀虫灯、诱虫板逶迤开去,颇为壮观。“一户出问题,影响的是整条山沟,谁还敢乱打药?现在,绿色种植成了茶农的自觉行动。”金竹坪村茶农贺祥如感叹。讲起种茶经,老贺一套一套的:“用上有机肥,嫩芽多了;采茶告别了塑料袋,改用竹篓,防止了污染。好茶卖好价,一斤鲜叶翻了三倍,卖到150元。”

  一个“绿”字,让茶产业品牌一下子坚挺起来:六安瓜片品牌价值达219亿元;霍山黄芽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被确定为中国和欧盟地理标志互认互保产品,创下安徽茶叶界的“唯一”。

  农业不止于耕田养殖,三产融合,让农业遍地生金,连风景也卖上了好价钱。走进舒城“九一六茶园”,沿青岗云梯拾级而上,放眼望去,蓝天之下,随山就势,绿色层层叠叠。茶园梯田下面,石塘村张净中夫妇开起了农家乐:“一到节假日就忙得脚不沾地,累是累点,但收入比种地翻了好几倍,自己给自己‘打工’,开心、”

  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几年间新冒出了22家农家乐和民宿,去年一年迎来10万人次的观光游客。“祖祖辈辈白水河日日夜夜流,谁能想到这也能卖钱、现在我们搞起了漂流旅游,收入真得劲、”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信心满满。

  六安乡村产业布局向优、向绿转变:在500里茶谷,70万亩茶园形成年产值27.5亿元的大产业;在江淮果岭,林果面积发展到45万亩,仅鲜桃产值可达12.8亿元;在西山药库,30万亩中药材带动30万农民增收;在淠淮生态经济带,稻渔绿色种养面积达66万亩,位居全省第一;休闲农业去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从业农民人均收入达2.8万元。

  新要素集聚——

  先进技术保驾护航,分水岭变成“分红岭”

  “面朝黄土背朝天”,传统生产方式不改变,农业就难以摆脱弱质化。怎么转变?六安将先进要素注入农业,由此催生出一系列化学反应。

  “十天连晴苗烤焦,一天下雨地汪汤。”说起过去,金安区跃进村农民王康云连连叹气。在六安,包括金安区在内7个县区地处江淮分水岭,黄泥土、丘岗田,遇晴则旱,遇雨则涝,亩产也就几百斤粮。由此,一些地方便陷入“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怪圈。

  现在六安人开始换个角度看问题:光照好,雨水足,土壤微量元素丰富,种粮不行,为何不因地制宜种果树?2016年,六安开始了打造“江淮果岭”的战略转移。

  一听说不种粮食种桃树,起初,许多农民头摇得像拨浪鼓:“以前没种过,技术谁管” “投入那么大,赔了咋办”“路都不通,怎么往外运”。

  政府投入真金白银帮扶建起3万亩设施果园,滴灌带、遮阳棚、防虫板等一应俱全;桃子种到哪儿,路就修到哪儿;为解决储藏难,政府补贴建起冷库中心;省里专家一拨一拨进村入户。

  一道道难题被解开,农民从“我不种”变成了“我要种”。王康云的桃园发展到400多亩,他神秘地道出种桃“秘笈”:“专家指导咱给桃树‘打点滴’,一招鲜吃遍天,咱的桃子不但口感好,还比别人提前上市半个月。”

  六安市水果产业协会会长柳士勇说,金安脆桃凭着好品质、早上市,在水果市场“风景这边独好”,去年一斤最高卖到了30元,农民一亩平均增收3000元。

  今天的江淮果岭,长出脆桃、梨子、猕猴桃等一批水果新产业,分水岭变成农民的“分红岭”。

  改变农业弱质性,离不开关键技术。

  霍山等县,位于大别山腹地,阴凉潮湿、风畅多雾,不利于庄稼生长。但是独特的小气候,却是药材生长的“风水宝地”。这里药材品种占全省中药材资源的一半以上。

  依托好资源,六安着力打造“西山药库”。市里建基地、引龙头,攻克技术难题。霍山县九仙尊霍山石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亚峰说,科研团队抢救濒危霍山石斛,回溯野生本源,创造出“林下仿野生种植”技术。

  沿着霍山县洪峰村山间小道拾级而上,一层层梯田次第排开,一丛丛茎秆健壮的石斛扎根石缝。村民祝发余说:“人工种石斛,过去真不敢想。如今政府上保险,技术有人教,一亩收入达到3万元。”

  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市中药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50亿元,野生资源抚育和保护性利用100万亩。

  改变农业低效现状,离不开模式创新。

  脚踩阡陌交错的田间小路,放眼望去,万亩水田蔚为壮观,霍邱县王截流乡军台村党支部书记陈家好指着水面向记者卖起了关子:“水底下藏着宝贝呢。”

  陈家好说,军台村是当地最大的移民区,村里7000亩地,当地人称“锅底子”,大水年份常常受涝,既是地势洼地,也是收入“洼地”。几年前,县里“搭台”,让百姓“唱戏”——把水渠、电、通信基站建起来,把硬化路修到了田边,建起了军台龙虾大市场,村里成立合作社,发展起稻虾种养。

  “如今洼地成了聚宝盆。”陈家好算了一笔账:现在搞稻虾共养,一亩地产虾300斤,每斤15元,仅此一项就能挣4500元,再加上卖绿色稻米,收入足足翻了三四倍。

  新体系引领——

  现代营销打通产业链,好产品凭实力说“硬话”

  长期以来,农产品难以走出“多了”“少了”的怪圈——少了,一窝蜂种;多了,一窝蜂砍。

  如何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不让“果贱伤农”“谷贱伤农”的悲剧发生?六安的做法是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构建现代营销体系,让一家一户融入产业链,抵御市场风险。

  在脆桃主产区金安区张店镇,13户桃农牵头成立脆桃协会联合体,几万亩桃园统一定价、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经纪人全国各地跑市场,及时掌握信息。“还是抱团好。”桃农张大成尝到了甜头,从种到卖一条龙服务,还不担心客商压价,今年单果达到3两5以上,一斤超过5元。

  打消后顾之忧,张店镇脆桃3年发展到2.8万亩。

  田间连车间,产业链保障优质优价。霍山县太阳乡是距离县城最远的乡镇,为帮茶农解决销路问题,抱儿钟秀公司联合24家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成立产业联合体。“只要是联合体的社员,我们在市场价基础上,每斤多给2块钱。”公司董事长文亮说。一条产业链分工明确,公司搞加工、连市场,合作社组织生产、技术服务,农民只管安心种好茶。贫困户王三春有了底气:“公司免费发茶苗,保底价收购,技术员手把手教,管理不愁,一年稳挣两万块。”

  新销售拓宽渠道。在舒城县过湾村的过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黑科技”:点击自动售米机屏幕,选择“胚芽米1斤,4.90元”,手机扫码一支付,机器开始动起来,一阵轻微的轰隆声后,稻谷就变成新鲜稻米,纷纷滚入包装袋里。抓起米一闻,鲜稻谷香味扑鼻。过湾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樊浪生说,通过一条种植、加工、电商的产业链,发展订单面积33万亩,让农民每斤稻谷至少多卖两毛钱。

  好产品也要勤吆喝。金安区政府搭台,从2015年起每年举办桃花节、“金安脆桃”展评大赛。游客们看花、品果、泡桃花浴,田园山场变成了“田园市场”。金安脆桃一步步赢得了口碑,从偏远山区走向26个省份,精品桃远销到了俄罗斯。

  着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六安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40家,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数量达1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173家。各类新型主体连市场、带农户,让农民不仅是农产品生产者,更成为现代产业参与者、受益者。

  新风尚带动——

  富口袋也“富”脑袋,文明乡风吹进心田

  乡村振兴绝不仅仅是产业振兴,如果农民口袋鼓起来了,脑袋还是空荡荡,高质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六安乡村发展重颜值、更重气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不仅让农民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不但要生活好,还要风气正。

  在叶集区三元镇沣桥村,新风爱心超市一早就开了门。超市管理员陈丽贤拿出商品发放表:李贤文用90分换了肥皂、牙膏、黄豆酱;刘运友用100分换了食用油、洗衣粉。仔细翻看,兑换记录写满了好几页纸。

  三元镇工会主席、沣桥村党总支书记陆福川说到,新风爱心超市的出发点,正是通过奖励好媳妇、好婆婆、文明示范户等,来推动好乡风。在三元镇,就连续出现了多位“全国道德模范”“安徽好人”和“六安好人”。

  在六安农村,类似的新风爱心超市、振风超市已有200余家,成为建设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

  大讲堂、戏台子、小广场、篮球场。金安区翁墩乡杨公村的农民文化乐园建成后,成了村民们的快乐家园。“党中央,吹号角,扶贫政策几十条;村民调查做周到,精准识别最重要;改变贫困靠自己,好吃懒做干受穷;没错。”在杨公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讲堂里,驻村工作队队长柏松拿来小鼓挂在脖子上,乡文化站站长文续领敲起小锣,村支书左右手各执一片黄铜镲,加上贫困户李运苏老人,这就是曾去省里表演“三句半”的班底。

  “说村民精神面貌变化翻天覆地,这不夸张。”柏松说到,杨公村是个农业大村,有3000多村民,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村集体经济薄弱,曾是典型的贫困村。以前村民晚饭后没事干,就是打牌甚至赌博。如今有了文化乐园,村民们都被吸引到这里来了,看看书、上上网,邻里矛盾少了,干群关系也越来越紧密了。

  文化乐园,不仅是农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提升技能的大学校。

  霍山县与儿街镇百福庵村梁志仓,通过培训成了新型职业农民,讲起中药材种植技术如数家珍:“种药牡丹要选向阳地,种子播种前温水浸泡,行距60厘米。”一技傍身,他牵头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1300亩,成了当地脱贫产业带头人。

  据统计,仅去年全市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306名。这些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成为支撑现代产业的一支生力军。

  新引擎推进——

  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增强了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

  雾岚袅袅的山间,散落片片茶园。尽管质量上乘,过去,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的茶总是卖不上价钱。“人出去一趟都难,茶叶想卖出去更难。”茶,一度成为大湾村村民的愁肠。

  余静带着村“两委”成员一次次入户走访,把脉问诊:好山好水出好茶,但是分散炒茶、制作粗糙。想脱贫,就得补短。村里招商引资新建了大型茶厂,提升茶叶制作工艺,还搞起了定制茶:消费者买一小块茶园,手机上装个APP实时监控,何时采摘自己说了算。

  在金寨县,71个重点贫困村、154个非重点贫困村,村村都有扶贫工作队。贫困户迎来了城里的干部“亲戚”,他们在屋里聊贫因,去田里话发展。初步统计,各级党员干部为贫困户户均制定脱贫措施7个左右,累计引进社会扶贫资金1.8亿元以上,上马269个特色产业项目。

  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有了党支部,致富更有谱。”霍山县漫水河镇万家山村农民叶子德,将一堆堆百合装进纸箱里,忙得汗流浃背。“今年种了10来亩,亩产2000多斤,能挣10万元。”叶子德用毛巾擦一把脸上的汗笑着说:“现在不但收购上门,而且从选种到管理都是一条龙服务。”靠着镇里“百合党支部”的引导, 600多户百合种植户走上了富裕路。

  老区的红色基因,让基层党组织始终保持着旺盛战斗力。采茶、炒茶、包装。四季春茶叶合作社理事长陈先志最忙的时候,连着熬通宵。“有了党支部就有了主心骨,增强了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陈先志说,这些年,合作社党支部从种茶能人中培养优秀党员,从党员中又培养种茶大户,组建了一支产、供、销过硬的队伍,不断延伸茶产业链条,带动山区农民持续增收,去年合作社生态茶叶收入700多万元,社员户均收入5.2万元,147名贫困人口脱贫。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六安的实践证明,乡村要想快速发展,须臾离不开党组织这个火车头。”安徽省委常委、六安市委书记孙云飞说。(记者 朱思雄 高云才 余建斌 韩俊杰)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