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要抓细抓实抓长

2018-12-13 09:37:54  来源:中国环境报  责编:陈晨

  唯有守住这个底线,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辽宁省大连市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作为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好转的重大历史机遇,举全市之力抢蓝天、还碧水、抓生态,打赢了一场场攻坚战,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

  “天常蓝”成为最大民生工程

  今年前10个月,大连市区空气质量大幅提升,优良天数达到266天,达标率87.5%,比去年多了22个“蓝天”。“蓝天幸福感”不断提升的背后,是大连咬定“天常蓝”目标不放松,全市上下持续发力、合力攻坚的结果。

  大连把“天常蓝”作为最大民生工程来抓,出台行动方案,提供配套资金,向社会公布取缔锅炉名单,推动“蓝天保卫战”向纵深挺进。尤其是2016年以来,大连针对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两大污染因子PM2.5和臭氧,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持续精准施策。

  燃煤锅炉整治、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扬尘治理、VOC治理是“蓝天保卫战”的几场重点“战役”。大连一炉一案,倒排时间表,挂图作战。两年来,大连共取缔燃煤小锅炉1912台,提标改造20吨以上燃煤锅炉918台;减少煤炭消费量约19.5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5万吨,减少烟粉尘排放0.93万吨;共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69328台,完成辽宁省政府任务总数的121.3%。

  2017年,大连空气质量持续

  改善,收获300个蓝天,空气质量在北方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

  水污染治理舍得投入

  针对水污染治理设施历史欠账较多问题,大连市舍得投入,两年投资35亿元,使污水处理厂建设、截流管网建设及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大提速,并取得明显实效。

  两年来,大连市全力打好污水截流、河道清淤、水质净化、中水改造、生态修复等系列组合拳,使主城区昔日臭气熏天的6条8段黑臭水体消除了黑臭,变为景观河、清水河,改善和提升了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成了市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今年7月,大连市以“未发现新增黑臭水体、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全部圆满完成”的成绩,成为辽宁省第一个全部通过生态环境部、住建部专项检查验收的城市。

  大连新建、提标改造和扩容改造一批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从124.3万吨/日增加到198.9万吨/日,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中心城区污水基本做到“全收集、全处理”,彻底解决污水直排及不达标排放问题。在主要河流国考断面整治上,实施全流域治理,消除了两个劣Ⅴ类断面,全市6条主要河流7个国考断面2017年100%达标。大连还提前启动渤海海域入海河流治理,已经完成了22条渤海海域入海河流排查工作,部分治理已开始显效。

  对反馈问题逐个“过筛子”

  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谭作钧明确要求:问题不查清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责任不落实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市委副书记、市长谭成旭强调要突出问题导向,对反馈的问题逐个“过筛子”,确保整改有效到位,经得起检验。市领导靠前指挥,各地区、各部门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对整改任务中难度较大、进度滞后的以及重点信访案件,实施党政领导干部包案制度。

  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转办的信访案件,第一时间确责、转拨、办理、查处、回复,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真改实改。对督察整改工作,对标对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逐个节点抓到位,逐项工程抓到底,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特别是表面整改、文字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研究建立长效机制,通过一个环境问题整改解决一个领域的问题。

  建立较完善的制度体系

  大连加快制度建设,密集出台了《推进资源环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建立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为了将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真正落到实处,大连市首先于2016年6月出台《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试行)》,把环保工作分解细化到各级党委、政府的50余个部门,列出责任清单,构建起各级党委、政府统领全局,有关部门各司其职,横到边、竖到底的环保工作大格局。

  其次,建立考核问责机制,把责任落到实处。先后配套出台《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细则》等系列文件,以规范考核工作,有效评估各部门、各区市县环境保护任务和目标责任完成或落实情况。将大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评价考核体系,让生态环保责任落实成为大连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必考题,给“关键少数”敲响警钟、划出红线,使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在地方党委、政府得到有效落实。(作者 张海冰)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