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中国旅游业的目标重构与动能转换

2018-09-11 13:48:41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责编:郑思雯

  【原创待审】戴斌:中国旅游业的目标重构与动能转换(专家视角)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

  国际在线生态中国频道报道(刘蓉娜 张楠):随着国民参与旅游活动的普及化和日常性、旅游经济体量与综合影响力的扩大,旅游业在2009年底被赋予前所未有双定位: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9月9日,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在杭州如期举行。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就中国旅游业的目标重构与动能转换进行了精彩讲解。

  戴斌表示,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为了应对入境旅游市场增幅放缓,以及总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的挑战,中国开始探索开始发展国内旅游。受益于双周末、“黄金周”、带薪休假等假日制度的优化与完善,“人口红利”被有效释放了出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和外商投资旅游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市场取代行政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为了“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更好地呼应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资本和技术开始以更大力度进入旅游业。旅游业也因此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又被称为“创业照耀旅游的星空”。

   美好生活既包括丰衣足食的基本需求,也包括诗与远方的精神追求。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和住房、汽车等物质保障之后,文化、休闲、旅游等精神层次的追求开始变得重要起来。“吃有肉、住有楼,还有闲钱去旅游”是老百姓对小康社会的朴素理解。“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则是年轻一代的城市白领对远方风景和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现实呐喊,戴斌讲到。

  “美好生活是文化建设的宗旨,也是旅游发展的目标。如果更多的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走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可以欣赏高质量的戏曲、音乐、舞蹈艺术,可以参与开放性的读书分享、群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等终身学习和美的教育活动,文学艺术的日常教化功能就会不可逆转地显现出来。从世界范围内看,文化氛围深厚的国家、城市和乡村,往往也是游客喜欢到访并给予好评的旅游目的地。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人都是最美丽的风景”。目前,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公共文化空间将成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场景,真正地嵌入到“美丽中国旅游梦”的现实体系。当文化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追求,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才有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文化自信才有的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戴斌说道。

  “美好生活是小康社会和文化建设的新追求,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中国旅游研究院对国内外一些地区进行了连续四十个季度监测结果表明:那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文化艺术氛围深厚的旅游目的地,不论是接待游客数量、旅游收入、企业利润,还是游客满意度评价,都远高于那些经济欠发达、社会欠发展、公共文化建设不完善的地方。好的旅游目的地需要空间拓展,更需要内容创造,从而让游客在主客共享的生活场景中通过深度体验以增强获得感。商业环境、国民休闲和文化品质所构成的美好生活,为旅游目的地建设、形象培育、宣传推广和市场主体建设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动力。”戴斌说道。

  “旅游经济发展的动能正在由传统资源,转向文创、科技和资本驱动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归根到底,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旅游景区、旅行社和星级饭店的传统业态如何升级?主题公园、文化场景、旅行服务、定制旅行、民宿客栈、共享交通等新业态怎么导入?低空旅游、避暑旅游、健康旅游、研学旅行等新需求如何培育?以及,如何通过大数据引导旅游投资机构和运营商,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原始创新、内容创造和品质提升上去?为了人民对旅行过程中的美丽风景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愿意与各位一起努力,共同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未来。”戴斌补充道。(图片来源:WTA秘书处)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