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凉都”的文化魅力

2018-09-03 08:51:04  来源:经济日报  责编:陈晨

  经济日报讯:适逢国际马拉松赛事,有幸走进素有“中国凉都”之称的六盘水,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

  时值盛夏,初下飞机,一股清凉小风迎面扑来,几个小时颠簸的辛劳无影无踪。“19℃的夏天,360°的激情”“世界那么热,我要去凉都”的广告语随处可见,让人感受到这座小城市不一样的激情与热情。

  3天行程中,除了观看马拉松比赛,参加与此相关的活动,让我们感受颇深的,还是这座城市无处不在的文化气息。

  留住一段记忆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贵州还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状况,六盘水地区更是一片几近荒凉之地。为了建设好这片土地,无数中华好儿女响应了“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从天南地北聚到这里,成了三线建设大军。这里,也成了三线建设的西南地区主战场。一代又一代的三线人,怀着“早日把三线建设好”的坚定信念,住油毛毡,啃干馒头,开山、筑路、建厂房,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不讲条件、不计报酬、一心报效和建设祖国。

  经过20年的大规模集中建设,这里形成了煤炭、钢铁、电力、建材四大支柱性产业,为六盘水市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可以说,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今天的六盘水市。”这是六盘水市钟山区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邓平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说,六盘水正是在三线建设过程中孕育和催生出来的城市,与无数三线人的辛苦付出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三线建设的过程,不仅创造了巨大的工业物质财富,更是造就了弥足珍贵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

  传承一种精神

  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的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是一家以“三线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于2013年8月建成开馆并实行免费开放。

  展厅以时光为轴,分别展示了三线建设的历程,以及一个从无到有,从边远封闭的穷乡僻壤到迅速崛起,形成四大支柱性产业的工业城市的发展历程。同时,这里分别设置了演播厅、衍生品销售中心、工厂还原区、三线职工食堂、新华书店、供销社、邮政局等。“这些都是按照当年的实物来复原,让文物来说话。”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解说让本来枯燥乏味的历史变得津津有味。

  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理事兼三线博物馆馆长田景彪介绍,该馆目前已具备7大功能:一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是三线精神传承之地;三是道德建设示范之地;四是六盘水市对外开放和接待窗口;五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六是全省国防教育基地;七是贵州省干部培训基地。

  “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建立,不仅是要重温三线建设的那段历史,缅怀三线建设英烈,更重要的,是要继承三线建设精神,弘扬三线建设的精神文化。它也是新时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激励着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再创辉煌。”田景彪说。

  展示一个创意

  走进位于水城河河道南岸的三线文化创意小镇,“争先创新 奉献创业”的标语映入眼帘,两侧的小洋房精致典雅,古色古香。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些小洋房都是用废弃的集装箱改造而成,所有商铺都是地方特色经营。

  邓平介绍,小镇是利用水城河南岸未利用绿地范围进行升级改造的重点民生项目,一共用了18组集装箱,在注重环保、将废物再利用的同时,还融入了三线的工业文化元素;整个小镇建设以三线文化为背景,注重对三线文化的追忆。

  小镇除了以极具工业感的集装箱建筑为主体,还通过“煤都”“火车拉过来的城市”“矿工”等具有三线文化特质的雕塑小品及宣传壁画,同时融入生态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建设理念,展示了六盘水市从西南煤都向中国凉都的转变。

  该项目的运营管理商——贵州行文化旅游传媒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严印说,小镇的入驻商首先考虑的是企业的文化性、特色性、带动性、环保性等,要充分体现小镇的生态、健康、文明环境,为的是给凉都市民及游客打造一个全新的精神生活新高地。

  小镇中部的“六盘水市216开放式扶贫试验区农特产品展销点”,陈列了各种当地特色的农特产品、民族服饰、传统工艺品等展品,展示的手工苗银制品做工精良。店老板告诉我们,这里的农产品都是从农户家里采购过来的,都是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土特产,目前并没有形成批量生产。

  邓平说,作为打造文化长廊试点的第一期的三线生态小镇,要让游客在休闲娱乐之余,还能了解到当地特色产品、欣赏到民族风情之精美、感受到传统文化之博大。

  这个夏季,小镇平均日游客量已超过8000人次,而最近几天每天都有超过3万人次的游客量。

  开发文化长廊

  三线文化创意小镇的成功运营,产生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六盘水市又开始着力打造水城河沿岸全长10公里的文化长廊,将小镇的试点建设经验,延伸到文化长廊的打造。

  三线文化长廊西起公园路,东至人民东路与水城河交叉处,以弘扬三线文化为载体,把三线文化、体育文化尤其是已经连续6年举办国际马拉松体育赛事的文化盛事融入其中,按照“艺术长廊、生态长廊、文化长廊、产业长廊”的理念,展现近年来六盘水市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

  长廊以时光隧道为背景,将三线文化、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民族民俗文化、脱贫攻坚作为主轴,包括序章(1964年前)、鎏金岁月(1964年—1978年)、春回大地(1978年—2000年)、时代放歌(2000年—2014年)、展望未来(2014年—2020年)五个主题。

  在时代放歌标段,沿街道分别排列着五节绿皮火车、几辆大巴车和老解放牌汽车,都是经改造后进行运营。其中的一节老式绿皮火车头停放在一段铁轨上,乍一看去,还以为是正在运行中的火车呢。

  负责该标段工程开发的贵州中山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经理谢坤介绍,这些火车和汽车,代表了三线文化建设的历史。其中,火车头是1970年国家派发给水城矿务局汪家寨选煤厂的,到2008年退役,总共服务了38年2个月,拉了55万吨煤。现在把它作为整体移过来,代表了六盘水的煤炭事业;把车厢车体全部改造成了经营项目,为老百姓带来一个消费休闲的地方。

  据邓平介绍,六盘水市正在进一步提升和打造滨河观光旅游带水城河升级改造项目,项目集旅游景区接待、旅游服务综合运行、文创发展、三线文化展示、民族文化展示、民间艺术传承、旅游人才发展培训为一体,引领青年人秉承“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勇于开拓、创新创业,项目还将继续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带动一二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六盘水的脱贫攻坚事业。(冯举高 田耿文)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