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 绿色供给驱动全域旅游

2017-12-11 14:29:42  来源:广西日报  责编:陈晨

  广西日报社: 一早,阳朔县十里画廊景区凤鸣大门处,游客们有序地登上旅游观光巴士。蝴蝶泉、大榕树、聚龙潭、金水岩……每到一个景点,巴士都会停留供游客上下。

  这是阳朔县破解当地旅游交通瓶颈的有效探索。多年来,该县持续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科学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不断探索全域旅游模式,为全县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注入更多创新活力。

  10亿元打造“绿色交通内循环”

  阳朔是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近年来,每逢节假日,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自驾出游。今年春节黄金周,阳朔接待游客数量高达60.2万人次,日最高自驾车数暴增到近10万辆,县城以及周边景区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凸显。

  为破解交通瓶颈,阳朔县从人力资源、软件设施、硬件配备三方面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旅游高峰时段对进城车辆进行分流、绿色环保公交系统与自驾车接驳运载等方式,构建“绿色交通内循环”系统。

  根据规划,阳朔今年在交通上的“大动作”总投资将达到10亿元。其中,阳朔汽车客运站将按一级汽车客运站标准建设,2026年设计能力为日平均发送旅客1.01万人次,项目估算总投资约1.08亿元。该项目已纳入交通运输部“十三五”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在全国19个综合客运枢纽项目中占据一席地位。

  该县还重点打造阳朔南旅游集散与公交枢纽场站、阳朔北公交场站、元宝山公交中心场站,阳朔公交调度中心等“三场站一中心”,届时将新增小车停车位3000余个、旅游大巴停车位500余个,实现游客与公共交通、景区专线等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零距离换乘”。

  “生态+”理念盘活全县大景区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阳朔最大的优势在于绿色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于绿色生态。

  2012年年初,《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从此,漓江两岸一草一木皆被“封存”。为此,阳朔县投入10多亿元实施漓江“四化”工程、生态护岸工程、民居风貌改造工程、源头治污免疫工程、沿岸扶贫工程、民居旅游富民工程“六大工程”,着力营造“一河清水、两岸秀色、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美丽漓江。

  发展全域旅游,还要创造绿色GDP。阳朔县积极探索建立以漓江为核心的大景区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全力推进漓江、遇龙河景区“四统一”规范化管理,沿江农户每年享受景区收入总额10%的分红,沿江6万多群众直接受益,群众在旅游发展中的获得感不断增强。2016年,漓江、遇龙河沿江群众人均分红达到700多元,最多的兴坪镇渔村人均分红达到3200元。在景区从事筏工、导游等服务工作的贫困户1123人,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

  绿色生态留住了乡愁,也留住了游客。目前,阳朔已有十里画廊、百里新村、千亩茶园、万顷金橘等几十个“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乡村旅游观光点和上百个乡村观光采摘园(点),形成了一批颇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阳朔县1400余平方公里的广袤乡村,已成为旅游主战场,美丽城乡呈现形神兼备、丰盈充实的全域化格局。

  新老城区建设改造齐头并进

  一个成功的旅游城市,要以人为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突破以往只求“有”的思维,做到张弛有度、适度留白,以达到提升游客舒适度和本地居民归属感的双赢结局。

  2011年,阳朔县政府决定并报上级批准,在对西街进行提升改造的同时,加快新城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将城区功能向外延伸,让利于民、让景于客,原汁原味地保留西街1400多年历史的古街韵味。

  建设西街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漓江滨水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带,阳朔公园全面进行景观改造提升……如今,漫步在阳朔老城区大街小巷,步步是景、处处如画,无不使人感受到该县对营造细节空间、深挖文化内涵的精雕细琢。

  阳朔新城区定位为疏解老城功能、建设宜居宜游的休闲小城。新城区规划用地约10平方公里,总投资121亿元,连接高铁站和高速路,以后从位于兴坪镇的阳朔高铁站下车,驱车半小时即可直达新城区,比现在节省一半时间。今年9月23日,新城区9条市政道路管网工程同日开工建设。道路建成后,新城区路网基本形成。

  据悉,目前已有多家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前来新城区接洽,包括国外某知名品牌大型主题乐园、房车营地等,这些都将助力阳朔加速完善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多元旅游服务体系,谱写新时代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篇章。(记者 王春楠)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