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走出精准扶贫新模式

2017-08-03 14:40:58  来源:银川晚报  责编:陈晨

  银川晚报讯:走进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光伏农业产业园,规划整齐的大棚一眼望不到头。大棚上面是光伏板,大棚里光线有差异,所以在阳面种植花卉、果蔬,阴面种植食用菌,所以又被叫做“阴阳棚”。今年30岁的何丽霞就是其中一栋大棚的主人,靠着这个大棚,她家从2014年年收入仅够维持口粮,到如今她一人一年就能挣3万多元。

  发生在何丽霞身上的变化,仅仅是银川贫困群众生活变化的缩影。通过把扶贫工作项目化、移民致富产业化,奶牛养殖、鲜切花、食用菌、红树莓种植等增收产业增强了移民脱贫“造血”能力,使扶贫开发由“漫灌”向“滴灌”转变,走出了精准扶贫的银川模式。

  “十三五”期间,银川将聚焦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确保821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销号、1个贫困村脱贫摘帽。

  以前每年只能挣个口粮现在一年能挣3万多

  “每天骑电动车十几分钟就来了,中午还能回家给老人和孩子做饭。”何丽霞告诉记者,2014年6月,她们一家6口从固原老家搬迁至此,她在昌盛日电的光伏园区学习种植香菇,自己承包了一栋大棚。“要是能像去年一样,种一茬香菇一年就能收入2万多元,再加上贫困户每年10000元的分红,今年又能收入3万多元。”何丽霞说。

  据闽宁镇原隆村党支部书记王升介绍,原隆村通过土地流转培育特色产业,人均收入从之前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7000元,村里7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于2016年底全部脱贫。现在乡亲们学科学、用科学,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致富奔小康的劲头特别足。

  据了解,昌盛日电与闽宁镇签订脱贫协议,采取“政府+企业+贫困户”形式,可使全镇76户贫困户连续3年每户每年获得经营分红1万元,预计解决400人~500人就业,带动村民实现劳务收入800万元。目前,园区主要产业有食用菌、蝎子、蚯蚓、茶叶、枸杞、花卉等六大产业,为贫困户提供培训、种苗、固定设施、销售渠道,鼓励村民从掌握劳动技能的工人开始,到成为有承包能力的承包户,再到合作社、个体创业者的“三级跳”。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