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7-08-02 15:17:28  来源:成都日报  责编:陈晨

  成都日报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讲话、论述、批示已超过70多次,形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15年11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确立为“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必须坚持的重要发展理念,指导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实践。绿色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引领中国走向永续发展,开启了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践行绿色发展的首要事项 是改变过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发展理念

  践行绿色发展,首先需要改变基本的发展理念,用正确的理念统一思想、引领行动,其中的关键就是处理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人与自然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各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生产、消费、还原依据物质自身规律,成比例,保持平衡。一方面,人是自然界演化的产物。人类在自然中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不能超出生态循环的容许范围,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使文明受损甚至消失。这是因为地球上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总存量存在极限,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也受到自然恢复、更新速率的限制,当人口增长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需求超过生态阈值时,经济增长就会受到生态环境的约束,一旦生态环境的刚性约束被突破,生态系统及其支撑的社会经济系统就将走向崩溃。

  在工业革命之前,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较为有限,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但这是一种物质贫瘠、生产力低下的人和自然的相对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征服欲望膨胀,“人定胜天”的思维横行,自然界被作为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进行无节制的开发、利用,甚至遭受掠夺式的毁坏,竭泽而渔,生态系统生产和循环功能受损,人类社会陷入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怪圈,社会发展必难以健康和持续。

  绿色发展所进行的是指导思想根本改变,变“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变着眼于追求利润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导向,推行绿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选择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是对农耕文明遥远过去进行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繁荣的文明社会。

  以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例,随着人居环境与住区问题的研究,人们关注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广度都在不断发展。建设环境优美、社会安全、文明进步、生活舒适、经济和谐、美誉度高的和谐宜居城市是城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坚持“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空间拓展“十字方针”,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尤其西部是成都的“上风上水”之地,可谓全城的生态本底,必须控制开发强度、产业门类与生态红线。对此,成都提出了“西控”的发展思路,持续优化生态功能空间布局,大力发展高端绿色科技产业,提升绿色发展能级,保持生态宜居的现代化田园城市形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只有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划定生态红线和城市发展边界,才能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