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县生态扶贫搬迁纪实:搬出深山天地宽

2017-06-14 14:26:17  来源:新华网  责编:陈晨

  “住在两楼一底的小楼房,出门上街都方便多了。”家住巫山县两坪乡仙桥村生态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李佳玲说。

  2009年,家住庙堂乡的村民李佳玲一家四口,告别大山,成为当地首批高山生态搬迁户之一。自从搬到仙桥乡后,李佳玲一家住在80平米的小楼房里,距县城只有20公里,不仅交通便利了,居住环境也非常好。

  巫山位于重庆最东端、三峡库区腹心,是移民大县、经济小县、国家级贫困县。

  “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基础设施,一直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最大阻碍。”巫山县扶贫办主任朱钦万说,由于区位的劣势,尽管高山地区群众十分勤劳,但仍然难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即使解决了温饱,也只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饱而复饥、温而复寒”的情况时有发生。

  破难题 高山做活加减法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巫山把生态扶贫搬迁作为从根本上解决偏远高寒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斩断“穷根”的重要途径,帮助3.5万余人逐步走上了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路子。

  “减少高山区居民数量,搬迁到条件好的地方,让他们生活更舒畅。同时,也让高山区的森林覆盖率增加,生态环境更加宜人。”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称,巫山根据生态涵养发展的要求,结合多年的摸索和实践,终于找到了一条破解加快贫困区发展与保护生态矛盾的路子:即对高寒山区的村民实施生态扶贫搬迁。

  截止2017年4月30日,巫山县已完成搬迁入住2127户8272人,其中8300人全部是建卡贫困户搬迁。

  通过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巫山基本形成从高山到低山,从低山到集镇,从集镇到县城的梯度搬迁格局,有的贫困群众直接搬迁到城镇居住,实现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改善了城乡二元结构。

  出深山 搬家搬出了新生活

  “不仅居住有了新家,政府还帮助我们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从金坪乡大红村搬迁至茶园村安置点的村民李宗天说。

  李宗天以前居住在山上,全家经济来源全靠传统的农业作物,一年下来,经济收入不足1.2万元。搬迁下山后,他种植了2亩多茶园,还能就近务工,年收入翻了一番多,达到了3万元左右。

  “通过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生态扶贫搬迁已初见成效。”巫山县发改委主任袁宏勋说,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中,巫山实行差异化分类补助标准,突出向困难群体倾斜支持,并注重了后期产业扶持,让村民能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袁宏勋称,近年来,巫山县里统筹资金5000万元专项用于解决生态搬迁资金问题,由县财政配套200万元工作经费,保障工作正常开展。经过多年的人口梯度转移,巫山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扶贫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同时,改善了贫困村民和贫困山区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了群众素质提升,降低了扶贫投入成本,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发展。

  重实效 生态搬迁见效果

  在生态扶贫搬迁工作中,巫山县注重搬迁对象精准性。从建卡贫困户中筛选出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的户实施搬迁,严把搬迁对象关,严禁“搬富不搬穷、搬易不搬难”,特别是对那些过去无人问津的深度贫困户更是高看一等、厚爱一份,落实结对帮扶责任,因户施策,不离不弃。

  截至4月底,全县安置点所在村及周边产业配套市级产业发展补助700万元,引导总投资近4000余万元。全县生态搬迁户中,有1058户贫困户发展烤烟、柑橘、脆李和山羊、生猪等产业。还有2046户贫困户还通过低保兜底、医疗帮扶、教育帮扶、生态搬迁等方式脱贫致富。基本实现“人员下山、产业上山”,当年度贫困户搬迁脱贫率100%,达到“搬迁一户,脱贫一户”目标。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