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丨浙江椒江治水直面近海污染难题—— 河海相依 如何联治

2017-03-29 16:02:55  来源:浙江日报  责编:陈晨

  浙江日报讯:椒江,是台州的母亲河,发端于括苍山天堂尖,自西向东,奔流不息,直入东海。大江贯穿全城,椒江区因此得名。

  阳春三月,捷报频传。椒江列入市考核的31条河道中,劣Ⅴ类河道从去年的20条下降至15条,同比减少16.14%,2个省控消劣断面氨氮、总磷指标稳定下降,其中栅浦闸断面平均水质已连续10个月达Ⅴ类水标准;近海水质优良面积比率逐年上升,2016年10月一二类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率达86.5%。

  消息振奋人心,椒江人知道数字后面的分量。作为浙江省第三大水系,治水攻坚战打响,椒江率先行动。

  椒江是全省剿劣任务最重的区县之一,全省仅剩的6个省控劣Ⅴ类断面中,椒江占了2个。地处台州湾入海口,椒江向得山海之利,兼有舟楫之便。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促使椒江人不断思考,如何处理好河与海的关系。

  随着“五水共治”行动一年又一年推进,探触到深层次的治水短板后,椒江人逐渐扭转治水思路,深入近海污染难题。在制定剿劣作战图的过程中,椒江提出河海联治,把治污水的触角进一步伸向海洋,控源头、执利剑、修生态,三管齐下,综合治理内河与近岸海域污染,让河海水质携手提升。

  控源头,治海先治河

  椒江位于浙东最大的温黄平原北部,又处于东海入海口,被称为“东海之门”。河海相连,水陆交接。

  水乡的人们,总是乐于探寻水中的变化。近几十年来,温黄平原人口急剧膨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迅猛推进,水资源曾被过度开发,“黑臭河”“垃圾河”频现。在经历了“人进水退”之后,治水之思,在这里愈发浓烈。

  站在大陈岛的海岸线边,椒江区海洋环境监测站站长林杰忧心忡忡,近年来城区截污纳管率提升,可近岸海域水质仍不稳定,海水时不时会变色。根据2014年8月监测的数据,该区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更是从2010年同期的68%跌到了17.3%。情况不容乐观,“这水,怎么才能治好?”

  同样的问题,也时常困扰椒江区“五水共治”办公室副主任林仁富。2010年,位于椒江区的台州市最大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提标改造,二期工程顺利通水,处理后的水为二级排放标准,通过地下深埋管排入东海。污水虽然得到了有效处理,可地处温黄平原,区域内水流动性差,327条内河中,劣Ⅴ类水曾占60%以上。

  因着相同的目标,大家聚到了一起。“70%以上的海洋污染从陆地上来;河道通海,海水污染同样也会影响河道水质,两者是分不开的。”林仁富说,过去,河道治河、海洋治海,分属不同部门,相关工作基本割裂。“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河与海打包作为一个统一体进行通盘考虑。”

  去年,台州提出构建大系统循环治水兴水体系的战略。这一全流域治水的思路,正与林仁富的想法吻合。台州各县市区从原来的“单打独斗”就水治水,变成了统一在温黄平原形成“三横三纵、五湖四环”的河湖江海循环圈。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